推进七彩云南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三年以来,云南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亮点颇多。
第一,树立了解、敬畏、亲近、保护自然的“人与自然关系”理念。
经过短短的三年,云南在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实际效果,阶段性成就显著。
要让云南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保护我们各族人民赖以生息发展的七彩云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体公民,无论是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还是学生、公务员、领导干部、学者,都应该认真学习、体会、应用这一理念,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点滴做起,保护我们云南人民的美丽家园。
第二,强化云南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傣族人民在热带地区长期感悟自然,形成了“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田,有粮田才有粮食,有粮食才有人”的朴素生态观,长期保护热带雨林,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大面积热带雨林的地方。但是,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简单技术的使用,森林被砍伐,粮田被占用,作物疾病爆发,村民旱季缺乏饮用水。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遭受严重影响。
在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强化云南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对保护七彩云南,树立云南良好国际形象都极为迫切。目前,当地政府和学者正在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个地区数量已经很少的白颊长臂猿、印支虎、小鼷鹿、蟒、巨蜥、亚洲象及其生存的热带雨林。
第三,弘扬云南地方民族村级保护地管理优秀生态文化。
在云南,需要保护的物种很多,亚洲象、滇金丝猴、黑颈鹤、红嘴鸥及其生境,是目前急需重点保护的。红嘴鸥是很普通的野鸟,没有列入任何重点保护名录。但是,红嘴鸥与昆明人亲密接触、和谐共处25年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亮点,是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云南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近200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而且,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分属多个级别,有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市州级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等级体系。可惜,在当前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没有包容村寨级的保护地。当木材可以换钱、土地可种橡胶的时候,这些村寨保护地却被蚕食、被毁坏,与政府主导下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景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在云南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加入村寨级自然保护(区)地,做到既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又弘扬云南地方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加强城镇、道路、湿地生态建设的生态内涵。
城镇是人口密集区,连接城镇的道路展现着人类文化景观,高原湿地也是云南人口密集的地方,城镇和道路绿化的好坏、湿地恢复的成败,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见标志。云南省近年在城镇和道路绿化、湿地生态恢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绿化或湿地恢复不遵循科学规律、违背生态学原则的现象却依然存在。
一是用于绿化或湿地恢复的树种、灌木、花草多数是外来物种,管护投入巨大,存在生态风险。这些自然扩散或者被引种进来的物种就是外来物种,需要特别的人工抚育才能正常生长繁殖,或者遇到更好的生态环境,出现疯长形成生态破坏。外来植物水葫芦曾经被引种为饲料或治理水污染,后来泛滥成灾是不争的事实。而今,大薸、水花生等外来植物还在用于湿地恢复,生态风险极大。
二是把乡村的大树移植到城镇,绿化了一个点、破坏了一个面。在罗平县白腊山西麓的阿耶村寨,房前屋后培育了众多的乡土树木。十多年前,有商贩到那里购买树木,滇朴、香樟、银杏、桂花、紫薇后,留下来的只有满目疮痍。云南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但云南城镇的园林绿化却相当滞后。为了城镇绿化的一夜成林,有钱人揣着钱开着车,到乡村去盗买、去破坏,实属拆东墙补西墙的形而上学,更是不懂生态、不讲文明的野蛮行径。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