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态价值评价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王爱文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1

  加快建立区域生态价值评价制度。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当前,传统社会已经向现代生态社会转型,如果只是竭泽而渔,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对地球形成生态欠账,那么GDP可能要大打折扣甚至是负数。对城市建立一个生态价值的评估制度,把生态环境资源在被利用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价值如林木生态服务价值、恢复了的生态资源的价值、生态环境增量的价值等计入到GDP核算之中,必将极大地调动各级政府再生产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调节各级政府对环境资源的态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也必将对实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规范生态价值评价体系和框架。随着全球对生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加之科技手段的进步,生态价值不再是虚无缥缈,完全可以评价出来。以伊春为例,虽然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只有200多亿元,但是生态服务价值却是经济总量的7倍多,如果将生态价值计算在内,伊春的经济总量也是很大的。而且,生态价值也是能够变现的,好资源、好空气、好环境都是卖点,可以通过商业化运作。因此,要正确评价生态系统的价值,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体系和框架,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国内外在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体系和框架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尤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应将由于生产发展所导致的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的消耗、可再生资源的衰退、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折合的价值计入成本;二是应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所提供的服务折合成价值计入评估价值;三是应将大自然无偿提供的(即并非由于人们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多方面的服务作为额外的收入折合成价值计入存量资本。这样经过新的评估计算过的成本就是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的,能够较准确地体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利最大化的绿色GDP。建立和完善这种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必将从内容到形式、从质到量都突破以往,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完善政绩评价体系。近年来,随着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国家、各省对政府考核评价工作的不断改进,相应淡化了约束性、制造性等硬性考核指标,更多地加大了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核分量,使“GDP至上”、“以总量论英雄”等发展观念得到有力纠正,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引起广大领导干部的重视。但是,一些地方和干部在发展理念上仍然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等现象,不惜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政府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没有在考核评价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在政绩考核评价方面,通过有效的生态评估方法,实施我们常说的绿色GDP考核,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以可监测的形式与干部的政绩挂起钩来。而且,一旦绿色GDP核算体系由人大正式批准实施后,便具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政府、干部的上述要求就与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起来。具体地讲,就是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逐步将有关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生态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满意度等反映生态建设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对政府、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方法上,改变只注重经济指标而忽略环境效益的业绩评价方法,运用统计、抽查、空中遥感等规范化科学化手段,注重从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既要看经济数字,又要看生态发展;既要看当前发展,又要关注长远后劲;既要看产出增加,又要看消耗降低;既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发展质量。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性,赋予不同的权重结构和侧重点,努力使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推动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通过正确发挥政绩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和引领科学发展的“风向标”作用,使各地、各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青山绿水,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探索建立区域间碳汇交易市场。2009年12月,胡锦涛主席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强调,我国到2020年要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和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可见,林业已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国家将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增加森林碳汇功能。而且,国家正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拟对一些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牺牲了本地发展的地区实施生态补偿,并将延伸扩大天然林保护工程,特别是2010年末国家又出台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明确指出,“积极推进林区开展森林碳汇经济试点,研究出台鼓励林区发展碳汇经济的政策。”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偿化,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进程,将我国国内的林业建设融入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中,从更高层次和全球角度,重新审视我国林业建设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意义重大。但生态价值由谁兑现,有待商榷。国家的生态补偿可以解决一个地区的生存问题,但与森林的生态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评估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在规范建立生态价值评价体系和框架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建立区域之间的碳汇交易市场。在完善区域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同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生态利益共享及相关责任分担机制,通过区域之间利用市场机制来一次资源再分配、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实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2011年世界水日主题:城市用水应…
    2011年世界水日的重点是让国际社会关注诸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