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新境界

作者:祝黄河 吴瑾青    文章来源:江西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7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树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找到一种具体的实践途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使之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了什么是发展,采用什么理念指导发展,运用何种模式实现发展,以及如何评价发展等事关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赋予科学发展观以新内容和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借鉴并吸收发达工业化国家反思工业文明的理论成果、总结国内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对文明认识新阶段的集中反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英国工业革命,翻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飞速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规模“征服”自然,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无视自然的价值,将原本充满灵性的有机自然看做机械、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并对其过度“索取”。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资源枯竭、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日甚一日。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苦果之后,这些发达工业化国家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开始了对“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先开发后保护”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对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模式进行了艰难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提出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是人类文明形态与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新趋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我们党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已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吸收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等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成果,在自己的发展理念中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人民富裕起来、让国家强盛起来,我国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这种高速度是建立在高能耗、 高投入基础之上的,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沉重代价。面对现阶段我国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如果不去改变高消耗、高投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去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我国的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容量将难以长久支撑现在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遭到破坏,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受到威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正是基于对走传统发展道路给我国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与危机的深刻反省。生态文明建设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上实现新的转变,从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的层面上实现新的转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治本之举。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相统一、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国际社会种种挑战的客观需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当前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主要表现。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带来了种种挑战。首先,能源资源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能源资源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少数国外舆论便以此为借口,趁机故意制造新的“中国威胁论”环境资源威胁论。其次,面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以及其他破坏性气候、环境灾难,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获取竞争新优势的手段,要求我国承担过高的减排责任,并不断制造舆论、施加压力。第三,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由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许多时候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并承受着随之而来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打着“保护有限资源、环境或人民健康”的旗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商品出口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既要切实有效回应挑战,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应尽的国际责任,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提出,顺应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应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的有力举措,有利于我国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党的十七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与其他四项建设一起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成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之一。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又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五个新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宽,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由此得到进一步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丰富和逐步深化的。从党的十二大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且生态文明与其他三种文明形态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三种文明形态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安全的生态环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就会失去载体,人们就会陷入生存危机;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深刻地影响生态文明的水平和状况,生态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后的必然结果。物质文明涵盖着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进步,精神文明提供着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全面和谐所需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政治文明则包含着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总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四种文明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只有协调好这四种文明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推进“四大文明”建设,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科学发展道路。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在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充裕、政治的民主、文化的繁荣、精神的丰富上,也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上。党的十七大在充分总结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现实基础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也就成为一个反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相互影响、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有机统一的历史进程。其中,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法制和政策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则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生存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我们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清醒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需要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吸收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精髓,也对中国共产党长期生态环境建设实践进行了理论升华,更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检验。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剖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将自然与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认识统一起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过去掠夺自然、盘剥自然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提出了善意的忠告,正如恩格斯所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逻辑框架上构筑起来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运用于中国当代实际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创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模式和新生活方式,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的深层内涵在于,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新中国成立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中,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与生态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积极推进国家工业化的同时,也从经验教训中领悟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等工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上升到战略地位,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总之,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思想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表明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既追求经济发展,又要求保护生态,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这充分反映了“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反映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等公平原则,统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真正落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调查显示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面临…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拜耳作物科学最近对农民进行的一次问…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