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科学技术转向

——近十年中国绿色科学技术创新
作者:肖显静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22

 

    【核心提示】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源和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中央政府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更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长远发展目标。

  这样的发展目标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目标不同的,由此导致科学技术目标的转变。对于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的目标除达到工业文明原有目标“获得科学认识,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外,还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作贡献。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在生态文明的框架内,转变科学技术价值观,明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将科学技术作为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工具,而将其纳入到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推动生态化生产,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国家大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这次科学技术创新的转向,可称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相关措施。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措施”,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从宏观层面上指导和微观层面上促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不仅如此,近十年来,我国还陆续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为推动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法律依据和要求。此外,中央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指标计划,如《“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GDP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等,对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节能减排提出指标性要求,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应用。

  中央政府的政策措施,还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按中央政策要求,各地分别针对本地区、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

  科学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推进符合生态文明主旨的科学技术创新。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和示范工程”等,以推进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创新。许多高校设立了环境与资源学院,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与教学,取得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学科建设有了快速发展,已经成长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设立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并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些使得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著的《环境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11—2012)》对中国近年来环境科学技术学科进展进行了评价,认为其“支撑了国家超额完成全国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排放量减排的约束性指示,部分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21世纪环境学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过去5年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并授权与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就有300多项,涵盖了农业、冶金、化工、医疗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方面,我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核能发电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这使得2009年我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位居世界首位。

  科学发展观引导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创新要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攻方向在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国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第一,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技术,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符合低碳、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化体系,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大力开发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复杂油气开发技术等转化应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支撑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着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向合理、安全、清洁的方向发展。

  第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区域(全球)性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和废物可再生利用科学技术,在治沙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成效显著;积极推进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过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技术创新才刚刚开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科学技术转向
         【核心提示】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