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周生贤    文章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19

二、清醒把握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进展和严峻形势

近年来,环保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统筹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和城乡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培育壮大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在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中,淘汰大批落后产能。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1年的82.6%,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2005年的14%提高到2011年的87.6%。“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超额完成预定减排任务。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和2.77%。

二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完成环渤海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促进区域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严格建设项目环评,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2008年以来,国家层面拒批332个、总投资1.1万多亿元涉及“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十一五”时期,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资。把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紧密挂钩,初步搭建起包括绿色信贷、保险、贸易、电价、证券、税收等在内的环境政策体系框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现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达1374项,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促进改善民生。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新标准实施“三步走”的总体方案。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与O3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自2016年1月1日起该标准在全国实施。第一阶段涉及的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已按新标准开展监测,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发布监测数据。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组织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积极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8-2012年,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累计下达资金7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强力推进历史遗留铬渣治理,全国堆存长达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670万吨铬渣基本处置完毕。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12年全国共出动人员255万余人次,检查企业100余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问题8779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近1770件。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铅蓄电池企业,80%以上被关闭或停产整治,有效遏制了铅蓄电池企业发生血铅事件的高发态势。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601起,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特大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四是深化污染防治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国务院批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完善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指标体系。扎实推进“三湖”污染防治工作,太湖等重点湖泊流域水质初步改善。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截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安排35亿元,支持云南抚仙湖和洱海、山东南四湖、吉林松花湖、新疆博斯腾湖等27个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国务院批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采取综合治理、协同控制、联防联控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确保到2015年重点区域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年均浓度下降6%。

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经过努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地区有所改善。2001-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14.9个百分点,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提高50.8个百分点。2012年,十大流域好于III类水质断面占68.7%;325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6%、3.4%和2.6%。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一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2012年,全国十大流域的694个国控监测断面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4%,基本丧失水体功能;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117.6万吨、2337.8万吨,远超出环境承载力。二是环境质量改善与广大公众期待仍有较大差距。201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长时间反复出现雾霾天气,许多城市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部分时段达到严重污染级别,直接损害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日常生产生活。三是突发环境事件处于高发时期。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如果处置不当,直接威胁群众饮水安全,甚至损害群众身体健康。四是环境法制不健全。环保处罚普遍偏轻,“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五是国际环境挑战进一步加剧。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雄古比鱼在死亡很久后仍能繁殖
     雄古比鱼在死亡很久后仍能繁殖。图片来源:Paul Bentzen 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