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关系人类文明进程

作者:曾江 王宙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19

  【核心提示】要真正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让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本报讯(记者曾江 王宙)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哪些内涵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朝什么方向努力,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8月16—18日,围绕“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这一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吉林延吉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论坛并作主题讲话。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主持。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中共延边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于晓峰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全国近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参加论坛。

  王伟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讲话中从自然历史进程中的生态文明、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他指出,回顾历史,我们把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称作“黄色文明”,把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称作“黑色文明”,而我们目前正在建设的生态文明则被称作“绿色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偏离了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进程,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一个极其可怕和危险的境地,如果不加以重视并改变,人类社会将无法继续自然历史进程,而将在人与自然的双重矛盾和冲突中,终止人类文明的进程,最终毁灭人类文明。

  王伟光指出,要真正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危机,让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地把握人类社会整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的,是内在地、逻辑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源自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源自于社会主义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规律。

  王伟光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艰苦而卓绝的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将自己的研究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学术课题来研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逻辑中,给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科学、合理的学术论证,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学术逻辑和实践进路,在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和风采。第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集群的优势,发扬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展开全方位、多角度、长时段的研究,形成一批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重大学术成果。第三,要将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对中国梦的研究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进行考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怀抱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饱含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忠诚,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好、丰富好。(王伟光讲话全文见A03版)

  与会专家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关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课题。中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所作为,应当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在广泛汲取西方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努力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道路,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关键在于将“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将生态意识体现在生活和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中,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青山秀水的美丽中国。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思考,他认为要将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树立起来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转化为各界的行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前提就是要走出生态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实现诸多观念变革。

  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教授认为生态建设、生态支持与生态文明是构筑美丽中国的三个基石。在不同民族国家中,生态文明样态有不同的空间、文化和民族特色。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建设的中国梦。美丽中国既要有形上的价值理念底蕴,也要有天蓝地绿水净气清、宜居宜产的美丽环境,还要有绿色产业和强大技术的物质支撑,更要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民主和谐的生态制度体系保障。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甘晖教授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人的素养培养面临的新要求新任务。他认为,生态伦理教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人际范围,赋予了现代德育新的内涵,也使德育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更加完整,德育的社会责任和人的文明化程度得以拓展和深化。生态伦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为高校德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可以助推高校德育的实践转型,有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与会学者还围绕会议主题就低碳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的日常生活化、美丽中国与法制建设、美丽中国的伦理支撑及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强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高翔在闭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举办了七届,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学术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深度。论坛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将不同学科的领军人物、不同系统的学术组织者汇聚在一起,围绕前沿主题,展开有思想深度、打破学科壁垒和学科门类的对话,切实发挥对当代中国学术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他强调,中国学术界应该进一步加强学术原创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学术原创力不足始终是困扰中国学术发展的重大问题。应该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通过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军人物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切磋启迪思想,引导学者加强学术原创力。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作为常设主办单位发起和创办的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学术论坛,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谋划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引领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主要邀请我国重要科研机构的学术领军人物参加。历届论坛发布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将于2014年由中山大学承办。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26年,守护滇金丝猴
    图为龙勇诚和张志明在巡山。  Arina Lindquist摄  第一次…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