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呼吁转变发展方式

作者:韩乐悟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4
  今年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前后,记者获知的相关信息有喜有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0多万公顷,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有的区域还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但我国是世界上受土地沙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面积达2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5%,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18个省区市,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沙患和水患共同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两大心腹之患。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6·17”前夕表示:“荒漠化不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严重制约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加强荒漠化防治是当前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任务。”

  重点贫困县68%在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土地沙化。居住在京、沪等大城市的人们,对治理土地荒漠化、防沙治沙最简单的理解是“为了减少沙尘暴”。今年3月19日和4月24日,我国北方又发生了两次特大沙尘暴,影响范围甚广,经济损失惨重,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但事实上,沙尘暴只是土地沙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根本上说,防沙治沙的主要目的并非仅仅是减少沙尘暴。”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说。

  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癌症”。如果您认同癌症之于人,患在整个机体,就不难理解荒漠化之于地球,患在生态系统。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呈扩展态势。近20年来,每年荒漠化吞噬掉的土地面积相当于美国可耕地面积的总和。全球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和家园的威胁。土地荒漠化引发了沙区群众流离失所、人们生活日益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土地荒漠化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荒漠化与“贫困”如影随形。“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贫困县的68%分布在荒漠化地区,国家扶贫对象中60%分布在荒漠化地区。土地沙化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

  有关这一点,贾治邦的表述更直白:要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调动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必须通过防沙治沙不断改善沙区"民生"。”

  工程带动+制度保障

  我国荒漠化形势严峻,但我国防沙治沙成绩不凡:

  过去沙尘危害严重的内蒙古赤峰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5%提高到目前的近30%,沙尘暴天数下降了60%,在风沙线上建成了全国卫生城市。

  陕西省榆林市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前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30.7%,年均扬沙天气由66天减少至24天,实现了区域性“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呈现出林草植被增加,碧水蓝天增多,沙化面积减少,沙尘天气强度减弱的可喜局面。”贾治邦说。而联合国第十七届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防治荒漠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得益于我国对防沙治沙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在北方风沙线上,依托“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加大沙化治理力度,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除了大名鼎鼎的“生态工程建设”,“制度建设”也是我国防沙治沙“篇章”中的“关键词”。我国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实施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组建了防沙治沙科研梯队,形成了宏观监测、敏感地区监测和定位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

  专家指出:“这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起到了保障和有力推动防沙治沙的作用。”

  走出“局部治理总体恶化”困局

  多年来,说到生态破坏现状与保护效果时,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概括:“局部治理见成效,但整体呈现恶化态势。”这是喜人的成绩还是恼人的困局?

  有专家指出,荒漠化防治重在“防”。过去由于对防重视不够,导致目前荒漠化治理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以及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被动局面。“防”是通过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根源,即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科学利用土地,改进落后的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方式,防止新的荒漠化土地的产生和荒漠化土地的扩展。

  “在以发展速度和规模论成败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下,"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驱之不散,发展质量往往让位于发展速度。”刘拓说。

  在他看来,多年来,我国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有一些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粗放状态。特别是我国西部广大沙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发展“三高”(高资源、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往往造成水资源断流、枯竭,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加剧。“在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只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贾治邦说。

  贾治邦表示,要圆满完成各项防沙治沙任务,必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其中包括强化植被保护、推进工程治理、优化政策机制、严格落实责任、搞好预警监测等。

  他表示,要在沙区严格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要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职能责任,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全球18处极端环境
        据国外媒体报道,想象一下,要是你住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