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湿地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三门峡湿地——人与自然的新平衡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三门峡湿地——人与自然的新平衡
作者:蔡红标 谢…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19
 

  湿地是以水为基本要素的地方,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三门峡水库建库40多年来,经过自然修复,已形成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在豫西半干旱区形成了独特的库区型气候。每年,几万只白天鹅及其他几十种鸟类在此越冬、栖息,库区水成了上百万人的生命之水。——依托三门峡库区的水域和湿地,人与水找到了新的平衡,创造了新的繁荣。

改善库区周边生态环境

  三门峡库区湿地,不仅成为白天鹅、鹤类等珍禽的栖息地,成为观光旅游的休闲胜地,同时也是库区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三门峡水库水面面积98平方公里,湿地面积275平方公里,在长期干旱缺水的北方地区,对库区周边的气候起到了极大的调节作用。

  三门峡水库湖面广阔,食物充足,每年都有几万只白天鹅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飞抵越冬,为冬日寂寥的黄河增添了一道美丽动人的风景。库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三门峡每年旅游总收入逾10亿元。良好生态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

  库区湿地哺育了库区人民。三门峡库区周边属干旱丘陵地区,经过40多年的水库运用,该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依托水库生存发展的工农业格局和生态环境链,为这一地区几百万人口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三门峡市一位负责人说,三门峡市是随着三门峡水库兴建出现的新兴城市,30万人口及数百家企业95%的用水量依靠水库供给,总投资超过250亿的在建项目,也都要依赖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目前山西、河南两省库区移民已发展到30.52万人,在地方政府的关怀下,他们引黄灌溉,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保证湿地生态用水

  湿地的灵魂是水,要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必须科学合理地确立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使水库尽可能多地发挥其蓄水调节功能,还湿地生态用水。

  黄河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的几场洪水,水库冲淤变化也主要发生在洪水过程中,因此汛期库水位的控制显得特别重要。实际观测表明,目前所采用的排沙方式,当入库流量在1500立方米每秒以上时,一场洪水基本上就可以将非汛期的泥沙淤积全部排出库外,实现水库的年内冲淤平衡。

  多年来,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按320米运用,湿地面积为275平方公里,对库区周边的湿度和气候起到了极大的调节作用,保证了一方生态平衡。库水位按320米和318米运用时,潼关上下河段完全处于自然河道状态,已不受水库非汛期蓄水影响。

  如果降低水库水位运用,库水位降到315米,湿地面积将由275平方公里减少到92平方公里,库水位低于305米,湿地将不复存在,三门峡市及库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将恶化。

  有关人士认为,综合多方面因素,三门峡水库应保持非汛期320米、汛期平水期305米的水位运行,保证三门峡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基本维持库区已形成的新的生态平衡。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关于中国湿地保护的思考
    中国湿地保护的紧迫性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初探
    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立优化的湿
    生态旅游:协调湿地保护开发
    湿地保护与国家生态安全
    安徽湿地保护的几点思考
    黄河禹门口—潼关河段湿地保
    天津湿地恢复和保护对防汛抗
    世界湿地保护在行动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