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保证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政府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履行好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责,加大工作力度,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节水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节水管理制度,强化节水执法监督管理,家大处罚力度。严格高用水行业准入标准,修订和完善节水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节水检测、评价体系。
推行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税收、信贷等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完善和指定鼓励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政策。适时修订和发布节水设备目录,引导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效节水设备,各级政府机构要优先采购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节水设备。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差别价格和信贷等政策,鼓励开发和利用再生水、雨洪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
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用水计量的监督管理。取水计量器具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公共建筑和住宅用水计量到户,工业用水计量设施安装要符合有关规定,灌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安装到斗渠,井灌区用水实行计量,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监督体系,建立用水、节水数据采集检测系统。
加强用水统计。完善用水统计制度,规范用水统计内容和统计标准,把用水和节水统计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积极组织和引导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作,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对用水、交费、工程维护进行自主管理,逐步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4 扩大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节水投入机制,政府部门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有稳定的投入,并逐年增加。继续加大政府对节水灌溉和灌区节水改造的投入,加大对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对用水监测与计量设施安装和改造,非常规水源利用等发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示范,国家给予适当补贴。
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节水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积极鼓励民间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节水设备生产、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改造、县城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等项目。
5 严格政绩考核 扩大公众参与
建立节水政绩考核制度。各级政府对本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负总责,本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事处。建立节水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对节水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推进公众参与节水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推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节水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举报各种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涉及群众用水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6 加强市场监管 严格市场准入
依法加强节水产品的监督,严格执法。规范节水产品时常秩序,强化节水产品的质量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设备。
继续开展节水产品认证。扩大节水产品的认证范围,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购买高效节水产品。研究建立强制性节水标识制度。
7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节水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深入宣传节水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公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舆论监督,公开曝光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行为。加强节水科技培训,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大力开展群众性节水活动,倡导节水生活方式,增强节水意识,使中小学生从小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风尚。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