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不可或缺

作者:方才金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12

  生态,指的是人与生物圈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追求自身幸福、舒适生活的同时,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生态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问题。

  第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已越来越像保卫朗朗乾坤和芸芸众生的擎天巨人。因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今天人类这个高智能的生物群落在生物圈中所处的“巨无霸”地位,较之中生代浑浑噩噩的恐龙,已更令其他生物胆战心惊。当今,人类砍伐了许多树林,污染了许多水源,破坏了头顶的臭氧层,造成了不少地方的荒漠化。可以想象,如果人类社会不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不对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加以检点和约束,就很有可能会人为地造成地球生物圈的毁灭,使人类创造的许多文明消失在浩瀚苍穹中。

  第二,重视生态文明,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公认的灿烂文明,生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既勇敢又善良,既充满创造、挑战的勇气,又总是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尺度,不走极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这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比如:我国古代一方面产生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类改造自然,战胜水旱灾害,拯救万物众生的寓言故事和美丽神话;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善待万物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应自觉地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要坚决改变和摈弃那些与生态文明格格不入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消费习俗等等。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包含着最先进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施暴于大自然的造孽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指出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野蛮征服,总会受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强调要尊重、顺应客观规律。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抓好落实工作,迫切需要用“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对这些新的实践活动进行理性升华,以指导人们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去。第四,高扬生态文明的大旗,有利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开放的中国越是发展,越是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近若干年来,生态文明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密切联系起来,高举生态文明的旗帜,开展气壮山河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这样,会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争取全世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肯定和支持。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也可以说是脆弱的生态国情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向我们发出的“最后的吼声”。上苍既赋予了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又造就了我国十分脆弱的生态国情。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其中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多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2%。而且,我国土地的沙漠化每年平均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森林、淡水等资源也都位居世界后列,这些都无须赘述。现在的问题是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在不断地遭到人为破坏,不少人却麻木不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殊不知,恢复一个大区的生态平衡,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形成一个顶级植物群落,需要60年-70年时间;靠森林植被的再生来恢复土壤肥力,也需要50年-60年时间。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脆弱的生态国情和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除了必须加大国土整治和生态环保的工作力度外,还必须振聋发聩地叫响“生态文明”这一口号,唤醒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从而促使人们高度自觉地、持之以恒地为建设美好绿色家园而奋斗。

  第六,围绕生态文明大做文章,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点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抓手,可谓是新思路之一。牵住这个“牛鼻子”,很多事情都可以带动起来。比如,通过开发生物新能源,可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大气污染。再比如,通过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发展多种多样的草产业、林产业、果产业等,可以有效地减轻城乡就业问题的压力,在优化而不是恶化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增加社会财富。还比如,通过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进步,开发超级水稻、超级小麦及其他农作物,可以逐步压缩农耕面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等。

  总之,生态文明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有了这种文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就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对待自然资源,就知道爱惜而不是无度的挥霍;就能够合理的开发利用而不是无穷的掠夺。我们每个地方的人,都应当强化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并付诸于行动。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