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孕育一座森林

作者:詹爱华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15

  “加拿大基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参与式农村骨干教师环境教育能力建设项目”为贵州农村培养了一批开展环境教育的骨干教师,他们已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种子”,推动着环境教育在农村的普及。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詹爱华 报道 初夏,长顺县城关小学的孩子们走进学校的“小小生态园”,每当看到丰硕的果实,就会常常想起老师告诉过大家的:桃树上的桃子为什么向阳的红,背阴的青?为什么这里飞蛾的颜色和翅膀长得不完全一样?……
  “小小生态园”是长顺县城关小学的学生们在校园里最喜欢的地方,是学校的3位教师在参加了“加拿大基金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参与式农村骨干教师环境教育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黔南项目”)的培训后,组织学生们自己动手建起的。
  “黔南项目”为期3年,旨在为农村绿色学校培养骨干教师,为他们提供先进的经验、一流的教学方法,让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根据当地特色开展本土化环境教育,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教师推动黔南州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黔南项目培训农村教师学会如何结合本地特色,创造性地开展环境教育
  为什么要在黔南州开展农村骨干教师环境教育能力建设项目?黔南项目负责人、原贵州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明杰告诉记者,贵州省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缺乏本土及民族特色,环境教育与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难以契合;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教育相对薄弱,当地教师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很难自主发掘到身边环境教育的资源。因此,如何让农村教师针对当地的具体环境问题,并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和当地传统知识,创造性地开展环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由于黔南州文化及生物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人口和农业人口比重大,是实施参与式农村环境教育项目的理想试点区。鉴于此,贵州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开始与长期开展农村扶贫项目的“加拿大基金”进行沟通,希望能够依托省内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学校,培训当地教师,提高他们开展环境教育的能力。”黔南项目另一负责人吴扬介绍说。2004年,黔南项目正式启动。
  2004年,来自黔南州26所绿色学校的农村骨干教师首次接受了培训。在培训之前,学员们有着共同的困惑:以前了解的环境教育经验都是国外或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也只是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标准,那么,黔南州地区应该针对哪些问题开展环境教育?用什么方式呢?于是,来自贵州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们就按照“指南—理论—方法—参观案例—本土化渗透”的顺序开展了培训。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专家们根据《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向参训教师介绍环境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让他们思考环境教育的作用,讲述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向他们介绍当地的环境教育信息以及国内外环境教育案例,并请大家一起设计实践活动。此外,学员们还要前往贵州草海参观当地的环境教育项目。
  在培训的过程中,专家们采用参与、互动的授课方式。他们不会拘泥于教与学的形式,不会端坐在讲台上,而是和学员们围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学员们则可以随时就老师的授课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将自己对环境教育的理解进行阐述。这种新颖、灵活的培训方法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一些教师甚至还将这种教学方式用在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每一期培训后,专家们会指导参训教师设计一个在本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课题。“我们会教老师如何让课题的主题更鲜明,如何更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我们还会帮他们修改课题,比如加入师生互动环节、开发校本教材等等。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题的制定与实施来提高教师们开展环境教育的能力。”一位参与培训的专家告诉记者。最后,参训的教师会代表学校向黔南州环保局提交校本课题申请书,通过专家组评审的,就可以获得由黔南州政府资助的3000元资金。
  这些教师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成为了一粒催生农村环境教育发展的种子
  黔南项目让地处偏远农村的教师意识到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他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实践着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长顺县城关小学教学楼后有一块长约50米,宽约5米的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里满是垃圾污水。参与了“黔南项目”的培训后,学校吕亚鸿老师意识到,这里就是一个环境教育的课堂。于是,在教学楼后兴建“小小生态园”的课题应运而生。老师们先是带领学生清走空地上的垃圾,然后挖地整土,植树种草。他们还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给植物制作各种漂亮的身份证。如今,“小小生态园”是美术老师的写生园,科技老师的植物园,成为了各个学科教学的“大课堂”。师生们共同维护和管理生态园,使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贵定县一中“保护校园古井”环境教育活动也是老师们津津乐道的项目。一中校园里有一口不知名的古井,从来没有引起过师生的重视,参与“黔南项目”的一位老师以此设计了“保护校园古井”的环境教育课题。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古井的历史,并且启发他们设计保护古井的方案,将古井保护、利用起来。于是,几百份学生设计的古井重建方案和设计图交到了老师的手中。这些方案无论从古井风貌复原还是蓄水净水的原理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今,塞满淤泥和垃圾的古井被同学们存满了雨水及可以再次利用的中水,保护古井和水资源已成为了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学校的师生们还将活动范围扩大,带动起周边学校保护水资源的热情。
  在参训教师设计的每一个环境教育项目中,几乎都体现着当地的环境和文化特点,他们的做法探索出了农村环境教育的新途径。
  地处偏远贫困布依山寨的长顺县冗雷中心小学是一个村级小学,全校仅有7个班共360个学生。由于地处山区,学校周边的野生昆虫资源十分丰富,这也造成了当地农作物虫害严重,于是,3位参加过黔南项目的教师决定结合这个特点开展环境教育。学校成立了昆虫兴趣小组,并在长顺县环保局的支持下,建起了昆虫展示馆,当地200多种昆虫标本成为了展示馆的主角。为了编写校本教材《学做昆虫标本》,全校师生共同搜集昆虫知识,采集昆虫标本。结合校本教材,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学校的活动也引起了村民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开始关注当地昆虫资源的保护,并了解和学习了一些农作物害虫的生态防治办法。
  贵定县第一幼儿园“走进苗族”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师张雪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贵州苗族的认识有限。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她和学校的另外两名教师认识到,环境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于是,她们设计出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走进苗族”课题。她们的设计得到了全园老师的积极响应。老师们分工协作,搜集贵定县苗族的服饰、风俗、文化背景,特别是苗族刺绣蜡染、服饰花纹、乐器歌舞的细节,以游戏方式介绍给孩子们,还带孩子们走进苗寨,实地感受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内涵。比如带领小朋友跳苗族舞蹈,在学习过程中升华孩子们亲近少数民族的情感,让小朋友们试着学习苗语发音,体验苗族文化的多元性。黔南项目高级顾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官员李清对这一课题点评时说:“剪纸、绘画、舞蹈等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孩子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正是环境教育所提倡的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和关怀。”
  接受培训的黔南州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已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种子”,在贵州农村有力地推动着参与式环境教育,促进了贵州参与式环境教育的本土化,为贵州农村学校解决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无论脚下的“土壤”是肥是瘠,这些“种子”都倔强地扎根农村,以他们独有的力量,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催生出盎然绿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变色龙"历经千万年进化 适应环境…
     一条丽棘蜥在树干上以黑绿色斑纹伪装自已(2008年9月20摄) 一…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