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保护历史研究新发现

——记南开大学离休干部顾文汉和他的“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研究
作者:梁小建    文章来源: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6

三碑遗址——无锡斗山水墩庵现貌

金秋十月的南开园,天高气爽,秋水盈盈。迈进南开大学东门,走在修长的大中路上,只见左手边的白杨树挺拔伟岸,郁然成林;右手边的垂柳婀娜多姿,枝条婆娑。马蹄湖里的荷叶绿里泛黄,散发出干爽的清香;新开湖的喷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冽;新落成的教学楼前奇石嶙峋,芦苇摇曳,好一派迷人的校园风光!

美丽的南开秋景,显示了南开大学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就,在这样优良的环境里面,南开大学正在迎来她的九十华诞。面对如此的美景,记者也无暇以顾,这次穿行于南开园,是为了完成一个采访任务,那就是探究“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来龙去脉。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南开大学离休干部顾文汉老人。

存放于斗山水墩庵保护陈列室里的三块古生态保护碑现貌

在我国,人们一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基本上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如对各种污染的确定和治理;现在,国家管理部门开始从制度建设层面上寻求解决之道,如提出“绿色GDP”的发展理念;更为深刻的当属影响久远的文化层面的问题。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生态文化方面的积淀,例如“和”的思想,就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原教研室主任、离休干部顾文汉老师,二十年来致力于我国生态保护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他对家乡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水墩庵珍藏的三块古代石碑《禁约碑》《放生池碑》《永禁碑》碑文进行了具有发现意义的解读,提出了“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命题,为我国生态保护历史研究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贾兰坡院士为《禁约碑》题词:“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

“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的发现

无锡斗山,素有“锡北桃源”之称,是江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斗山,因由七个形似北斗的土丘组成而得名。它南接太湖,北靠长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是一块活龙活水的宝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民间相传远古时舜帝少年时代曾躬耕于此,提倡“天人合一,万物共荣”的公德,在此山水之间“润天地,识气象,怜众生,护万物,爱禽兽,睦邻友”,使斗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斗山尚有舜帝躬耕处、避雨石、钉耙印等遗迹。斗山附近更有“舜柯井”“舜柯白荡”“东、西舜城”遗迹、遗址等人文、考古景观。

顾文汉老师向关君蔚院士汇报中华第一个古生态保护区在无锡斗山发现,邀请关君蔚院士题词。左起:李海燕、君蔚、顾文汉

1998年9月10日,南开大学离休教师顾文汉在家乡无锡参加由杨国新同志发起成立的“斗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相关活动时,和大家谈到在斗山水墩庵发现了两块古代生态保护碑,尤其是康熙八年八月的碑文,将水墩庵列为生态保护禁区,“毋得擅窃池中一鱼,擅打林中一禽,擅采禁内一茎、一木”等内容,在古代碑文中实属罕见,大家觉得应该发掘碑文的价值,使其在当今的生态保护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也许是意犹未尽,临别时,朋友突然向他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在当地的大、小老爷殿的墙壁上,镶有一块石碑,内容是有关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朋友请顾文汉前去鉴定一下,看有没有保护价值。顾文汉对古代生态保护方面的文献和资源研究素有兴趣,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兴奋。第二天即赶到现场实地察看。果不其然,这也是一块生态保护碑,碑名《永禁碑》。该碑由当时的无锡知县阎登云出面刻立于嘉庆十六年,碑文规定永远禁止在斗山开山采石,伤害山脉,并实施封山育林,具有很高的生态保护文物价值。

联系到以前发现的两块石碑,顾文汉老师意识到这三块石碑对我国古代的生态保护制度和文化研究具有非凡的价值。它们有可能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比较完整的三块古代生态保护碑。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和杨国新、周森树等同志将三块碑文上报当地文物部门审定,建议将“水墩庵”和“三块古生态保护碑文”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让老百姓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保护好斗山的良好生态环境。

1998年下半年,顾文汉老师自费将斗山三块古生态环境保护的碑文拓片及有关资料,亲自送到北京。经挚友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专家、学者袁振新教授介绍,请有“北京猿人之父”称号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贾兰坡鉴定。贾兰坡院士认真听完汇报后,把三块石碑赞叹为“国宝”。他说:“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碑文记录。碑文内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实在在的。”这为顾文汉老师增添了信心,随后,他又请中科院和南开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多位资深院士、教授鉴定、论证,中科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还组织相关专家前往考察。结果令人振奋:这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当时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东方》杂志等对这一发现都进行了报道。

“禁约碑”的命名和解读

“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的发现,引发了舜帝文化的传播,随之而来的还有创建“斗山生态保护区”的创意,这其中凝聚了顾文汉老师的大量心血。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顾文汉老师是“十年磨一碑”,在对碑文的解读中,饱含了他那深厚的爱国情怀,凝聚着他那渊博的史学修养,体现了他那颗执着的赤子之心和锲而不舍的严谨治学态度。

在斗山发现的三块石碑中,《禁约碑》刻立于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是三块石碑中历史最久的一块,也是价值最大的一块,是三块石碑中最有代表性的。立碑人是时任无锡知县吴兴祚。作为一个知县的吴兴祚,尽管后来官至两广总督,也可能不为人知。吴兴祚还是一个著名通俗读物的选编者,据顾老师考证,吴兴祚贡生出身,文才出众,著有《宋元诗声律选》《史迁句读》等著作。他的侄子吴楚才、堂孙吴调侯两人选编的《古文观止》一书,由吴兴祚作序,该书更是名满天下,长盛不衰。

早在1994年,顾文汉就见到了砌在水墩庵墙壁上的“禁约碑”碑文,当时该碑并无碑名,影响也不大。处于职业敏感,他对碑文的内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碑文的探究甚至达到了魂牵梦绕、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潜心研究,他查明了“禁约碑”中两个关键典故“解网”“放生”的来历。解网,语出《史记·殷本纪》,记述商汤外出时,看到猎人张开四面大网,祈祷将猎物一网打尽,便让猎人网开三面,只捕猎那些自投罗网的飞禽走兽。“放生”语出《列子·说符》,记载赵国奠基人赵鞍在正月初一那天,厚赏献鸠之人,然后将鸠放生的故事。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理念。

1998年,顾老师在向贾兰坡院士汇报、介绍斗山三块碑文的发现经过和内容时,他重点介绍了该碑内容,指出,“上宏解网”“下沛放生”是这块碑的主旨,碑文中有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毋得擅窃池中一鱼,擅打林中一禽,擅采禁内一茎、一木”,碑文中还有对违犯者的惩罚措施:“如违一并拿究,治以大法”。由于此碑文无名,不便传播,顾文汉根据碑文中反复出现的“禁”“约”“禁约”这几个文字,建议将此碑命名为《禁约碑》。 禁就是禁止,约就是约定。贾兰坡院士深以为然,赞曰:“此碑名甚好,很贴切,此碑对生态环境保护是实实在在的,是极有说服力的。”从此,经过媒体报道,“禁约碑”的名头开始广为人知,非同凡响。

“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提出

同样的事物,出现一次是偶然,出现两次需要观察,出现三次就有规律可循了。在斗山前后发现三块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石碑,引起了顾文汉老师对其内容、历史、价值的深入思考。“国宝”“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这些响亮的称呼并没有使顾文汉老师满足,他认为,这些碑文一定还预示着更大的发现。

顾文汉老师认为,在斗山发现三块古代生态保护碑不是偶然的,它们继承了中国先哲、先贤们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共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理念。相传舜帝在此居住时,就“润天地,识气象,怜众生,护万物,爱禽兽,睦邻友”。数千年来,这种思想一脉相传,一直延续到清代康乾盛世年间。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当地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渊源。

为此,顾文汉老师一直在苦思冥想:这些碑文究竟说明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掘出碑文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些石碑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此,顾文汉在生态保护历史研究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越走越远。最终,他根据自己对碑文和斗山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无锡斗山是“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命题。

顾文汉老师指出,斗山作为“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有着中华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深厚底蕴,最重要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块石碑碑文,体现了斗山作为古代自然生态保护区的鲜明特征。

首先,有明确的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宗旨。《禁约碑》碑文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宗旨是“上宏解网”“下沛放生”,即弘扬、实践商汤、赵鞍等人网开三面、生机无限,正旦放生的生态保护思想,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两个典故,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文化传统的魅力。

其次,有切实、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碑文划定了永为放生处所的生态保护区的具体范围:斗山水墩庵,并将此地称为“禁内”,即生态保护禁区。碑文进一步将生态保护理念具体化:“毋得擅窃池中一鱼,擅打林中一禽,擅采禁内一茎、一木”。这些措施设计的保护范围非常广泛。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长的动植物都在保护范围之内。

再次,由知县代表政府官方立碑,依法治理生态保护区。碑文列明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之后,又明确指出:“如违一并拿究,治以大法。”即是说,如有违反这里禁令的,就要追究法律责任。

最后,从生态保护效果看,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捕蛙闻法以投锥,打铳投诚而改业,不二年,而飞禽萃集于其林。”“月一放生,未半载,而游鱼隐约于其渚,生命渐繁。”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只要多做思想教育,劝化说服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环境保护措施具体,落实到位,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顾老师说,这意味着,早在三百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具体存在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正如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水土保持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九十一岁高龄的关君蔚院士题词所说:“无锡斗山水墩庵是具体存在的,中华首创的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它在中华生态保护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里程碑式的意义。无锡斗山发现的以《禁约碑》为代表的三块古自然生态保护碑体现的生态保护思想、理念主张比西方提出生态保护的主张早一百多年;比美国将黄石公园列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还早二百多年。因此无锡斗山发现的“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不仅是中华之最,也是世界之最。这一发现,必将进一步把我国“天人合一,万物共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向记者介绍上述研究成果时,顾文汉老人在南大西南村的寓所客厅里,与记者并肩坐在沙发上,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急切地讲述着。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顾老师红润的脸庞上。讲到兴头上,顾老师时而快速起身,向记者展示各种相关材料。从外表很难看出,顾老师已经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从下午四点,一直讲到晚上六点半,顾老师的热情丝毫也没有衰减。

顾老师说,他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首都北京召开一个“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新闻发布会和科学讨论会。在新闻发布会和科学讨论会的基础上,未来还要请专家作出“中华第一个古自然生态保护区”的规划,还要请无锡市举办更大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英发现霸王龙最古老亲属原角鼻龙…
     图为:发现的恐龙头骨化石   图为:恐龙复原图     北京时间…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