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战争”
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纲要这样描述2010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被大幅度削减,珠江三角洲水系主干、支流水质维持良好水平,酸雨频率明显下降……
“这是一场战争,”省环保局官员称,“但肯定是持久战。”按照规划要求,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提出“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三线战略。
搞了24年环保的监督处处长周全,被他的同事称为“老环保”,“红线以内是不许建设的,你以前在那里合法,现在就不合法了,在增城,他和他的同事让76家漂染厂关闭,包括在自然保护区里的。只要红线以内,就是不能开。”
而以前,周全则面对另一番景象,十几年前,当时的一位省领导几次要求增城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甚至到当地督办,但直到他退任,污染企业也没有被关。
省环保局一位官员还记得,某地在生活区建水泥厂,省环保局不批,“我们还拍了桌子,对方到省里告状。”后来,地方通过人大,调整区域规划,把行政区变成工业区。
这样不得不批了,因为工业区对环境要求要低,而现在老百姓意见很大,企业也很头疼,当地也觉得环保局是正确的。
“生活区内建水泥厂,为此还改规划,现在想起来很荒唐。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小的污染企业都要关闭,原则上也不再上水泥厂了,要搞也要在原料资源地发展。”
这位官员认为,环保规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规划使全体地方官员达成了共识,其背后是广东人观念的革新。
革新观念
在广东环保进程中,不得不提起发生在2001年的佛山市人大代表质询省环境保护局事件,令全国公众对广东省人大代表刮目相看。
位于佛山水域上游的四会市建了一个电镀城,佛山人强烈要求关闭电镀城,因为一旦出现污染问题,位于下游的佛山将遭灭顶之灾。
5年以后,周全仍记忆犹新,“我是亲历者,北江出事后,省政府对环保要求更高了,今年年底电镀城要全部搬走。”
他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环保观念不断提高,“万一出事,谁来保障?”省环保局另一名官员认为,人大代表关注环境问题,应该说是意识觉醒,说明社会的进步“。
上个世纪90年代,省环保局长到一个电厂检查,但对方连门也不让进,“这是我亲身经历的,现在不要说是我们局长,就是我去,也不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周全说“环保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凝聚共识的过程,政府通过后报给人大,人大通过后由党委政府出面,各个书记市长都叫来培训。”
“大家重视环保,是重视身边的环境,是真正开始觉醒,看到环境已经成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障碍,心里都着急,看到污染,他会愤怒,所以,你搞环保,大家能支持你。”佛山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永泰说。
杨永泰曾这样劝说当地的企业主,“环境污染这么严重,许多外来人都很紧张,作为本地人更没有理由不紧张!”
这个副局长还能清醒地回忆《焦点访谈》曾经曝光过的一个案例,记者问当地官员,你们污染环境就不考虑子孙?对方答:我们都饿死了,怎么会有子孙?
而广东,实际上不存在饿死的问题了,这就必须考虑子孙,生活无忧之后,他们对环境开始变得苛刻,而这是广东人环保观念革新的基础。
杨永泰认为,从2003年之后,环保工作“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做了18年环保,以前人家都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现在大家能接受你,不仅仅是行政压力使他们支持,而是内心中支持”。
主动治污
2005年12月15日,韶关北江污染事件被称为广东的“松花江事件”,事件对地方官员冲击极大。2005年12月29日,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坦言,有两个事故对他刺激很大,一是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一是北江水污染事故。
“如果上游处理不当,我们在下游的就得用消防车运水、到处派发矿泉水!”幸运的是,这次事故得到妥善处理。
黄龙云进一步表示,“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所有的生活,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日常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全部将混乱不堪,一个城市出现一次类似事故,它的城市形象、综合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
持类似观点的官员并不在少数,黑色的水、污浊的空气和一系列环境危机事件使人们对解决环保问题不得不关心。
杨晓光,佛山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此前是中山大学副校长,从2003年到佛山工作,环保只是十几项分管工作中的一项,“而我的时间和精力要分一半放到环保上”。
他的一个办公室就设在佛山市环境监测中心9楼,这位从高校转入地方工作的副市长曾多次带队在半夜去查偷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