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香山科学会议第290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杨炳忻 周…    文章来源:《科学新闻》2007年4月第2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8


 
    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与会专家指出,我们需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环境伦理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伦理应当以“回望实践,获取真知”为基本原则与目标,如非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无水草原上打井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区域发展模式。在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应当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观念及实践中的是非,使人们得到历史启迪,懂得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
 
    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环境伦理有广泛的关联。国际环境伦理学必须兼顾人地关系和谐、代际发展公平和区域发展公平三大原则,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伦理关系”、区域国际“权利与义务共享的伦理关系”是国际环境伦理学中被忽视的领域。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为重要的上游水道国,随着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的加强,跨境生态安全构成了中国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部分,在跨境生态安全方面承受的挑战将越来越大。在国际环境伦理方面,中国既有承担上游对下游生态保护的义务,也有合理利用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权利,以及获得国际跨境生态补偿的权利;中国政府及时推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新型周边外交战略和共建“和谐世界”的新型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成为国际环境伦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和实现我国四种类型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根本目标。同时,实施生态补偿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谁受益、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只有中央政府为主体的补偿目标肯定是有限的,判断“受益地区”及其“责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无论是否存在补偿,生态经济开发才是最有效的“限制”,鼓励和支持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生态经济、给予必要的援助是更重要的生态补偿。
 
    与会专家认为,环境伦理在我国的研究急需深化和拓展,迫切需要:(1)倡导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理念,尊重环境规律、环境价值、环境的权利;(2)利用自然的伦理认知;(3)环境伦理的价值在于实践。协调与自然关系需要人类的自觉行动,包含人类要敢于坦承自己的责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关键是协调人类内部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自觉与法治的过程。中国土地沙漠化成因包括环境伦理观的缺失、环境影响效果认识的缺乏等方面,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伦理学途径包括加快环境伦理学研究、教育与普及。与会专家指出,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当前很多措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如干旱河谷地区的开发,怒江河谷环境本底为干旱河谷荒漠,植树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在长江上游应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要顺应自然规律。又如定西平原水库的修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问题缺乏环境伦理基础理论的指导。
 
    区域发展中不同社会群体的责任
 
    环境公平原则是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生态补偿机制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安排,实施生态补偿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财政制度,而环境伦理学从提高认知程度、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和参与研究与实践等方面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支持。决策者、企业家、媒体、科学家、公众等不同社会群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与会专家指出,科学家的作用与责任体现在探索环境伦理、坚持环境伦理和宣传环境伦理三个方面。对于决策者与管理者,树立以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为核心的协同进化的环境伦理观,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之一。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异质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在中国推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在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注意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注意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科学家的作用更重要体现在如何为区域发展和环境伦理理念实施提供可行的建议。
 
    环境伦理体系构建及实施途径
 
    环境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要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尺度和有利于生态的尺度的“双尺度”原则。环境伦理学的实践道德准则体现在人类主义的实践道德与人类日常活动、自然主义的实践道德与人类野外活动、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实践道德和人类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由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出发引申出来的基本道德信念、基本道德原则和实践道德准则,构成了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基础框架。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代际公平、区域公平四个阶段,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应环境伦理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由于环境伦理的多向性和模糊性,以及经济学的自身局限,使得资源环境经济学在回答或解决环境伦理提出的问题时遇到困境,因此它只能有限地实现环境伦理的目标。人类对环境伦理的普遍认识是约束人类行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最高境界。在现阶段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必须依据环境经济学的技术,在环境伦理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而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启动人们内心的道德资源。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已经成为新世纪国家发展的最大隐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家从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也需要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方面的全面配合。社会舆论与公民习惯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败,环境伦理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补偿中各种利益计算需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教育是环境伦理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资源、环境、人类和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四方面问题,在环境伦理中需要贯彻这些方面。构建能够为不同学科共同交流的环境伦理统一平台十分迫切。
 
    实施途径与建议
 
    1.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伦理面临的挑战: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伦理面临的重要挑战,环境伦理要求改变发展观念,环境意识的加强意味着环境伦理观念的加强,但是对生命是否尊重是环境伦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政府考核中需要体现环境伦理的考核指标。我国当前政府管理失效与市场失效时需要重新定位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不仅是获取利益,而且承担一定责任。
 
    2.环境伦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环境伦理的精华是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环境伦理的挑战是在实践中而并非是理论上的挑战。环境伦理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落差如何削弱的问题,环境伦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考虑如何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把环境伦理思想从学术殿堂走向普通大众,实现从哲学问题到科学问题的转变,再从环境立法角度出发促进相关立法进程,进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当前的环境伦理体系建设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当前需要清楚中国环境伦理方面迫切需要做的事情,给决策者、生产者一些建议或模式;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不仅体现在评价不合理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寻求更为适宜的发展模式。环境伦理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环境伦理推动区域发展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从共性和个性出发,构建环境伦理体系,推动区域持续发展。
 
    3.环境价值的重建与实现途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资产的价值估算、环境资本计算、市场经济中外部化如何定量核算等是环境价值重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目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构建这些环境价值重建的评价方法。生态补偿也是环境价值重建与实现途径的重要内容。环境价值重建与实现的政策机制需要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操作。
 
    4.推动中国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理论层面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形成统一的科学范式和科学范例。建立我国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术组织,定期进行会议交流。环境伦理研究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政事,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建立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科学平台。把环境伦理意识纳入到国家战略中,加强决策者和公民的环境伦理意识;加强环境伦理的科学研究,形成伦理规范,加强环境伦理教育。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环境伦理对环境法理的影响
    实践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代环境法的伦理精神探源
    绿色文明与环境伦理
    我国水环境保护立法的创新与
    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的一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