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世界环评制度发展路线图
美国1969年率先立法建立环评制度
世界环评制度发展路线图
◎本刊主笔 刘国伟
今年以来,围绕新《环保法》的颁布,国家环保部进一步加快了深化环评制度改革的步伐。我们知道,随着工业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逐渐认识到产业对环境具有的极大破坏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诞生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随着这一制度的发展成熟,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法律手段。让我们先看看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国环评制度的发展路线图和一些环境个案对环保的推动。
曾几何时,大烟囱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象征,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产业污染催生环评制度
随着“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一些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不断发生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并由此出现了两次环境问题高发时期。这些环境事件推动了环评制度的确立。
第一次环境问题高发时期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污染公害事件频繁发生,人们认识到要预防污染,人类应该在开发行动前预测和评价其后果,事前采取消除和减轻影响的措施。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学者们首先提出了“环评”的概念。此后,美国于1969年终于第一个通过立法确立了环评制度。这标志着环保工作由被动治理向积极防治的转变。当时环评的重点放在针对单个建设项目的评价上,形成了以单个项目为核心的传统环评 (简称EIA)方法,并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美国历史最久、最有影响力的草根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的标志
第二次环境问题高发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延续至今。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迅猛发展,出现了大范围的生态破坏,主要以大气污染物的越界传输、流域水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和濒危物种等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代表。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由过去的短时期、高浓度的急性伤害,向长时期、低浓度的慢性伤害转变,由局部地区污染向区域性污染转变。这使得人们开始把目光由上述“战术”层面的局部环境问题,扩展到战略层面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战略环评(SEA)应运而生。战略环评就是针对政策 (Policies)、计划 (Plans)、规划 (Programs)三者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来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
环评的技术方法业界经常使用两种。一种是工业产品法,即利用产品环境生命周期分析来确定和衡量工业产品 (包括与产品相关的原材料、生产、使用、处理等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另一种是模糊逻辑法,因为许多环境影响难以量化(如景观质量、生活品质和社会认可等),此时就要用到模糊逻辑方法。
澳大利亚在环评中重视湿地生态的保护,图为该国库伯格半岛的湿地。
来源:拉姆萨公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