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第六章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第一节 建设绿色乡村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
优化村庄布局。加强规划引导,重点建设中心村和中心集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村居住点,加强乡村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形成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城乡贯通的村镇建设格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镇,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镇名村、古树名木保护力度。
打造生态家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内道路,完善村内供水管网和排水沟渠,推广实施以电代燃项目。加快沼气、秸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以奖促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开展绿色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建成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树立文明乡风。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诚信集市、十星家庭、环保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民闲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依法保障农民自治权利。
第二节 创建生态城镇
尊崇城镇自然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功能品位,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镇。
营造宜居环境。着力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区、生活休闲区、商业服务区,注重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加强绿地建设,依托城镇公园、广场、社区、道路、湖泊、湿地,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提高城镇绿化率,扩大城镇绿地空间;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重点建设和改造连接主要功能分区的城市干道,建设大中城市快速环路,加快推进南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造城镇供水设施,建设重点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塑造城镇文明形象。
引导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城市公共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引导节能环保型汽车消费,推广使用太阳能产品和浅层地热能利用设备;淘汰落后用水技术设施,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提高中水回用及污水再利用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控制产品过度包装,逐步取消一次性餐具;推进废旧物资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支持发展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环境标志产品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范围内的产品。
完善社区功能。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健身娱乐文化等设施。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相关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节 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加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社会公众、中小学生等的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建设鄱阳湖博物馆,建立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机构,加快省部共建鄱阳湖重点实验室步伐。
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在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和企业迁移过程中,对受影响的农民和职工给予就业安置和经济补偿。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加强对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城乡、区域劳动者就业。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工作,解决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工伤预防与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落实住房保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国家对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城市、工矿、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重点,突出政府救济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社会互助,加快发展并规范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
专栏6: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
● 生态创建工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统筹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和国家环境优美乡镇。
● 生态景观工程:加强城市公园、街道、江河沿岸景观建设,加大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绿化建设力度,建成若干国家园林城市和一批城市景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加强婺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支持1万个行政村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经济组织、形成新风貌、创建好班子。重点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村。
● 农民知识化工程: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成若干农民学习专用网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
● 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