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 ![]() ![]() |
|
|||||
| |||||
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更上新台阶 | |||||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 |||||
作者:贾华强等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8 | |||||
着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更上新台阶,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要抓好节约能源资源。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更大力气抓好节约能源资源的工作,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首先必须全面落实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抓紧推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加大城市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继续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积极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和工业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优先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必须加快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实行能源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建立市场化的能源资源节约体制机制,完善政府调控手段,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实施有关法律,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推动生产、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二是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不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利用效率这个核心,紧紧把握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实现4个转变,即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的转变;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转变消费方式,既要注重优化消费结构,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要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力建设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制止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现象,积极引导社会消费行为。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当前首要的是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比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雨洪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季节水农业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并高度重视这些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还要加快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比如对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对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的生产和推广、对高效照明产品的生产和推广等;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多项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还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着力实行能源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从而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相关科技攻关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真正把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执笔:贾华强)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贺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环境税费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看 凤凰涅槃 欲火重生 环境标志计划与中国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 循环经济学随笔:我们不是地球 循环经济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 “六个创新”发展深圳循环经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