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 ![]() ![]() |
|
|||||
| |||||
刘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刘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9 |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为扶贫开发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与意义,提高对扶贫开发工作规律和方法的认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使扶贫开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承担起应有的历史使命。 一、扶贫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20年的扶贫开发,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面促进了社会和谐。一是扶贫开发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表明了党和政府消除贫困、共同富裕的政治意愿,凝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二是扶贫开发满足了贫困人口最基本的需求,解决了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了农村广大群众与政府的和谐。三是扶贫开发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为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做出了贡献。四是通过机关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加深了社会不同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了社会谅解和沟通。五是扶贫开发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同步进行,坚持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促进了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实现。 巩固扶贫成果、缩小发展差距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帮助农村贫困地区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要求加快发展,建设和谐社区;增加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收入,逐步缓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距,是中国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我们要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来认识,防止扶贫工作边缘化。 二、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针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农村贫困的具体情况,我国扶贫开发的总体战略是: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方针,同时加大农村救济救助工作力度,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让贫困群众获得自信心和自尊心。开发扶贫,是让贫困群众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是贫困群众获取尊严的途径。二是有利于长期发挥作用。开发式扶贫通过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并举,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加收入,让贫困群众长期受益。三是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我国扶贫开发20年取得的成就,说明开发式扶贫方针是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途径。四是有利于让贫困群众融入社会整体。贫困群众在参与扶贫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决策、参与项目实施与管理,实现人与人的平等交流,逐渐融入社会整体,促进社会和谐。 开发式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缓解农村贫困的方式,不是相互取代、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覆盖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可以使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更准确,力量更集中,效果更明显;对于少数因灾因病短期陷入贫困的农村人口,通过救济救助保障了基本生存,再通过扶贫开发恢复和提高其生产能力,可以减轻财政的负担,化消极为积极。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更上新 贺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环境税费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看 凤凰涅槃 欲火重生 环境标志计划与中国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 循环经济学随笔:我们不是地球 循环经济对我国环境立法的启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