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创新促进和谐发展的实践探索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创新促进和谐发展的实践探索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李宣海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第370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7

中共上海市科教工委书记 李宣海

    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实践,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也同样在深刻改变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和现代化建设窗口的上海面貌。创新实践的成果,为“创新促进和谐”的命题提供了最佳的注解,创新实践中遭遇的难题和挑战,也为和谐社会肌体注入了抗体,增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

    创新激发活力 提供强大物质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促进了市场的迅速扩大,促进了财富的迅速积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按照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各级政府取消了5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始体现。全国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所有制的改制。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前六位,以致西方不少政要将中国视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样也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有力推动。目前中国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自主创新基础条件和总体布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研发人员总数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科技开发研究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在航天等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一批民族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能够与国际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台逐鹿、一争高下。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具有显示度。正是有了创新带来的雄厚物质基础,中国在近年来的国际政治、金融风暴,国内特大水灾、非典等灾害面前能够众志成城、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一次次地化解了风险、战胜了挑战,也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

    创新造福人民 提供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

    创新以人民利益为本,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生活中大量矛盾的重要法则。因此创新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创新成果应该让人民充分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在创新实践中的基本体现。

    深化体制改革的重心,应侧重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应该进一步从微观经济活动和竞争性经济领域中退出,以便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加强公共管理,关心民生福祉,按照确保公平、激发活力、促进均衡的原则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解决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短腿”现象。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促进科技创新,应更多地关注民生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的成果直接造福人民。政府的责任是通过财政机制、税收机制、采购机制进行引领,并助推企业、中介机构、群众团体等广泛参与,扩大市场。要改变目前人民群众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和被动接受状况,鼓励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群众参与到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科技战略、政策和项目的讨论和监督,在参与中培养科学素养和民主意识。

    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意愿来缓解就业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但是目前职工失业下岗、新生劳动力,以及高校毕业生等多路就业大军一同涌入就业市场,使就业矛盾日趋凸现,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扩展就业容量、建立长效的促进就业机制,必须走创新之路。

    创新实现人才价值 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大力培养能够领军创新最前沿的人才,特别是造就一批善于战略预见、善于多学科集成综合的战略科学家。同时也要关注未来的创新人才后备队伍,他们有创新灵感、有创新冲动,对这样的人才,从政府到相关单位都要主动“雪中送炭”,给他们提供“第一桶金”的创新经费、创新项目支持,为其提供较高的起步平台。

    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成就事业的宽广舞台。以重大建设工程、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推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同时也鼓励和资助优秀人才自主选题立项和创新创业。

    应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加速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科研人员项目聘用制、PI制、人事代理制等人事制度,以及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增强人才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鼓励科学家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十年磨一剑”,鼓励科技人员加快把应用性科技成果加以孵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改革科研资源的分配方式,在保证科研硬件投入的前提下,提高政府性科研项目经费用于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

    对于领军人才,应建立“学科特区”,其实质就是人才特区。其主要价值,一是把学科特区作为创新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重点聚焦,促进不同学科在新的创新平台上实现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学科高峰;二是在体制上实现重点突破,在创新的组织方式、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人才的聘用方式、资金的使用方式,以及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等,都可在此特区平台上进行试点,让科研人才的创新才能充分释放出来。

    创新推动法治和道德建设 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利益层面的和谐,也着眼于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和谐,后者就必须建立在法治和道德的基础上,使社会的一切活动、个人的所有行动都能够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而这也正是创新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公民的经济利益和创新成果,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创新的机会,又能充分享受创新创造的成果。同时,推进创新的过程,也是建立诚信体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过程。将创新法治与创新道德融和在一起的重要载体,就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把法治和道德规范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各个环节,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维护竞争秩序的良好氛围。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原创]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
    [原创]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
    [原创]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
    [原创]发展学、和谐发展与中
    在和谐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POPs公约历程简史
    关于推进我国POPs公约履约工
    认真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 促进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
    生态危机启示录:构建城市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