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生态效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遏制环境恶化,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一)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机后,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是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时,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循环经济不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保证。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影响等方面已产生了显著效果。作为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实现方式和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模式:(1)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这种模式可以持续下去的必要条件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廉价易得;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理论和现实反复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2)“先污染,后治理”经济模式。只讲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污染,回过头来开始注意环境问题时,治理成本过高,技术苍白无力,导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兼顾。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普遍采用这种模式,但资源危机和生态灾难无情地打破了人类与自然的友好关系,难以想象这种模式能够持久;(3) 循环经济模式则是一种建立在进入系统的物质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循环”;其结果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最终污染物排放量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所投入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闭合循环利用,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循环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可大可小,小到企业循环,大到全球循环。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内部物质循环,产业间多级联合,延伸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与内涵。通过生态工业园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关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发展区域间循环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全球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循环经济体现了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
推进循环经济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
“减量化”就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效率技术,节约资源;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资源总量和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利用,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可再生资源的投入量。
“资源化”就是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循环经济不仅要求“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而且要求“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产品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生产的产品可以被多次反复地有效使用,最终的“废弃物”作为资源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再循环”就是完成其使用功能或服务功能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以及排放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不断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多级资源化和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影响。循环求发展,生态出效益。
(四)新一轮的“绿色产业革命”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达到“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效果;尽可能地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循环经济就是要实现新一轮的“绿色产业革命”,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直线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生态轨迹,达到的是从经济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2)“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系统可以自我调节的范围之内,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3) 通过“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效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和资源、能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尽可能地减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人民健康的危害,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经济发展无限和资源有限矛盾的根本出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不但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效率和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使产品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三,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统而言之,循环求发展,生态出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外事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