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企业如何建立低碳竞争力?
发布日期:2010/1/9 10:11:51 作者:戴喆民 出处:《能源》杂志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包括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国际关系模式。新的发展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对企业造成冲击。那么,在即将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竞争力呢?
本次“圆桌”论坛邀请了海内外的数位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他们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莫特麦克唐纳中国建筑总经理Paul Lengthorn,惠特曼战略集团WSG总裁Christine Todd Whitman,四川久大盐业集团董事长傅刚义,IDEO亚太区总裁Richard Kelly,英糖集团中国区主任腾钢,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陈硕。论坛的主持人是张醒生。
低碳应该是一种竞争力
主持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话题。为什么这个命题将会变得更加重要?我先说一个小故事。最近,我去威尼斯参加了一个盛大的葬礼。这个葬礼是为世界闻名的城市威尼斯举行的葬礼。因为这座城市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碳排放的侵蚀下正在被水淹掉。
所以,全世界对此必须采取措施。社会是由经济单元组成,经济单元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全球要采取如此规模的行动,企业将如何做是最关键的。我现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即面对低碳和低碳经济,您的观点是什么?
Lengthorn: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能够把信息传达给每一个人,而且能够让每个人都关注减排,以及在所有的业务活动中让这些企业找到具体的战略,并将这些战略融入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之中。
傅刚义 :我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如果从长远看,企业没有这样一种责任,在社会当中的形象和影响力都会降低。我们还应该站在战略高度来看待低碳经济,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引领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的观点是,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企业的一种竞争力,把两个关系处理好了,就应该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Kelly:低碳的生活方式,除了政策和技术方面,消费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事实上,中国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应该更好地听一下消费者的声音,而且对于他们的生活应该提供非常有效的工具、产品。低碳生活也并不完全是全新的方式。我们的祖父母把衣服晾在外面,而不是用烘干机,我们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这样的行为。
陈硕:以前,中国企业主要是尽到社会责任来减排,未来,我们要开始考虑怎么样用碳来变成一个资产和可运营的环境,这是未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各位要讨论的是在明天以后怎么样把碳变成我们企业自己的竞争力,这才是最关键的环节。
主持人:我想点评一下Richard Kelly的观点,即今天的消费者还没有买这份单,就是没有这个需求。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卖出低碳的服务和产品?
Kelly:就像刚才陈硕先生说的那样,如果低碳能够让企业赚到钱,大家都知道它是件好事。但关键是要让消费者看到低碳的价值,看到低碳如何能够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比如说,让消费者开电动车而不是传统汽车。这不是叫消费者不买车,而是换一种车,把消费者的需求跟企业的生产模式建立起来,这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Whitman:政府也应该做一些工作以引导消费。在美国,我们有能源部和环境署共同举办的项目。他们对一些产品给出了标识,哪些更加环保、更加节能节水。目前来讲,我们看到已经有足够的产品在环境方面是更有竞争性的。另外,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美国,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也会影响和教育到他们的父母。
主持人:我讲一个小故事。我认识一个亿万富翁,他的孩子和家人生活在硅谷,而自己在中国打拼。最近他从美国回来告诉我一个故事,让我很震惊也很感动。他在美国时,每天开着悍马去接送孩子,但有一天孩子突然跟他说,爸爸你别来接我了,因为人家都笑话我,因为你开的悍马是高耗能的车。卖出低碳的服务与产品是一个方面,企业如何降低能耗也是非常关键的。
滕钢:我来自英糖集团。英糖集团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所有的原料,包括可再生的农产品,也包括添加的化工原料、食品添加剂和催化剂。比如说农业原材料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扩大我们的产品线来充分地进行利用,同样我们在整个低碳的模式过程之中,把所有的能源包括碳排放的指标进行总体的设计,用富余能源进行发电,把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收集起来并输送到西红柿大棚里生产西红柿。
傅刚义:我来自久大盐业。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热能,这就需要消耗煤炭,用锅炉蒸汽来进行加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引领整个行业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指标就成了是我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战略上的考虑。这几年,特别在整个技术进步当中,我们不仅仅有自己的一种创新,而且把节能减排技术当中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的技术引进过来,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我们的创新当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原来的卤水处理用的是化学产品,用碱来处理沉淀物,现在用的是烟道器,这不仅仅减少原来的纯碱使用,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碳的排放。
本次“圆桌”论坛邀请了海内外的数位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这一话题。他们是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莫特麦克唐纳中国建筑总经理Paul Lengthorn,惠特曼战略集团WSG总裁Christine Todd Whitman,四川久大盐业集团董事长傅刚义,IDEO亚太区总裁Richard Kelly,英糖集团中国区主任腾钢,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陈硕。论坛的主持人是张醒生。
低碳应该是一种竞争力
主持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话题。为什么这个命题将会变得更加重要?我先说一个小故事。最近,我去威尼斯参加了一个盛大的葬礼。这个葬礼是为世界闻名的城市威尼斯举行的葬礼。因为这座城市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碳排放的侵蚀下正在被水淹掉。
所以,全世界对此必须采取措施。社会是由经济单元组成,经济单元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全球要采取如此规模的行动,企业将如何做是最关键的。我现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即面对低碳和低碳经济,您的观点是什么?
Lengthorn: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能够把信息传达给每一个人,而且能够让每个人都关注减排,以及在所有的业务活动中让这些企业找到具体的战略,并将这些战略融入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之中。
傅刚义 :我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如果从长远看,企业没有这样一种责任,在社会当中的形象和影响力都会降低。我们还应该站在战略高度来看待低碳经济,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引领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我的观点是,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企业的一种竞争力,把两个关系处理好了,就应该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Kelly:低碳的生活方式,除了政策和技术方面,消费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事实上,中国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应该更好地听一下消费者的声音,而且对于他们的生活应该提供非常有效的工具、产品。低碳生活也并不完全是全新的方式。我们的祖父母把衣服晾在外面,而不是用烘干机,我们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这样的行为。
陈硕:以前,中国企业主要是尽到社会责任来减排,未来,我们要开始考虑怎么样用碳来变成一个资产和可运营的环境,这是未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各位要讨论的是在明天以后怎么样把碳变成我们企业自己的竞争力,这才是最关键的环节。
主持人:我想点评一下Richard Kelly的观点,即今天的消费者还没有买这份单,就是没有这个需求。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卖出低碳的服务和产品?
Kelly:就像刚才陈硕先生说的那样,如果低碳能够让企业赚到钱,大家都知道它是件好事。但关键是要让消费者看到低碳的价值,看到低碳如何能够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比如说,让消费者开电动车而不是传统汽车。这不是叫消费者不买车,而是换一种车,把消费者的需求跟企业的生产模式建立起来,这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Whitman:政府也应该做一些工作以引导消费。在美国,我们有能源部和环境署共同举办的项目。他们对一些产品给出了标识,哪些更加环保、更加节能节水。目前来讲,我们看到已经有足够的产品在环境方面是更有竞争性的。另外,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美国,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也会影响和教育到他们的父母。
主持人:我讲一个小故事。我认识一个亿万富翁,他的孩子和家人生活在硅谷,而自己在中国打拼。最近他从美国回来告诉我一个故事,让我很震惊也很感动。他在美国时,每天开着悍马去接送孩子,但有一天孩子突然跟他说,爸爸你别来接我了,因为人家都笑话我,因为你开的悍马是高耗能的车。卖出低碳的服务与产品是一个方面,企业如何降低能耗也是非常关键的。
滕钢:我来自英糖集团。英糖集团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所有的原料,包括可再生的农产品,也包括添加的化工原料、食品添加剂和催化剂。比如说农业原材料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扩大我们的产品线来充分地进行利用,同样我们在整个低碳的模式过程之中,把所有的能源包括碳排放的指标进行总体的设计,用富余能源进行发电,把排出的二氧化碳都收集起来并输送到西红柿大棚里生产西红柿。
傅刚义:我来自久大盐业。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热能,这就需要消耗煤炭,用锅炉蒸汽来进行加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引领整个行业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指标就成了是我们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战略上的考虑。这几年,特别在整个技术进步当中,我们不仅仅有自己的一种创新,而且把节能减排技术当中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的技术引进过来,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我们的创新当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原来的卤水处理用的是化学产品,用碱来处理沉淀物,现在用的是烟道器,这不仅仅减少原来的纯碱使用,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碳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