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走低碳发展之路 创江苏美好未来

发布日期:2010/4/8 12:38:15 作者:尹毅 王… 出处:新华日报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融合集群的形成,积极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率先营造城市低碳生活空间。”“积极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技术,努力把我省沿海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带。”“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低碳产业、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关于“低碳”的话题,在委员们的发言中显得特别突出,成为委员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兴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江苏是工业大省、能源消费大省,且能源结构相对单一,以“煤炭”为主,碳排放总量较大,培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更加迫切。

  委员们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把绿色考核指标作为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协调经济增长近期目标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此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科学发展。其次,要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及早进行产业布局,制订出符合江苏实际情况的减排路线图和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图。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低碳经济发展,并通过相应方针政策的配套出台,调整产业发展目录,鼓励支持低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布局,使相关产业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促进生产要素集聚、资源集约高效配置和污染集中治理。再次,制订碳技术研究支持政策,在重大科研课题中,将低碳技术研究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制订扶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批租优先政策,进行产业引导。第四,要进一步理清各部门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职能,整合管理权限,明确工作目标,强化问责机制,特别加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制定、检查监督、扎口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尽快清理、修订、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积极制定和落实一系列与法规配套的政策措施。

  委员们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知识经济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优势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要抓住制造业升级和国际服务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为着力点,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推动软件、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感网、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大对自主创新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扶持力度。三是要严控“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遏制“两高”行业增加产能和盲目扩张。

  民营经济在我省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民营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对于“低碳江苏,绿色江苏”建设意义重大。委员们建议,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民营企业,给予在财政支持、技改立项、用电用水用地、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对民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项目服务便利和优惠政策,为有志发展低碳经济的民营企业使用绿色能源提供便利和可能。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低碳发展技术,为民营企业创造国际合作机会,提升我省民营企业技术水平。降低相关领域进入门槛,为民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拓展道路。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有利于民营企业全心投入低碳经济发展,增强我省民营企业经济竞争力。对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政府采购中要多向发展低碳经济的民营企业倾斜。

  严格控制CO2排放,不断增加森林碳汇

  通过控制大气CO2浓度,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在本质上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促进我省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的改善,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将产生巨大的国际碳交易市场,据估计,至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充分利用碳交易市场将为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

  委员们普遍认为,要逐步建立并完善碳排放指标体系,逐步降低CO2排放。凡是有利于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碳汇的技术、设备、材料和管理等都应予以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要将包括碳排放指标在内的环境评价,作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重要一环,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尽快将发展低碳经济确立为沿海地区开发的主战略,并积极向国家争取沿海低碳经济试点区,努力把我省沿海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带。

  林地的固碳能力非常强,发展碳汇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省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委员们指出,要结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尽快制定“江苏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方案,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具体化、科学化,形成法律文件,使方案落到实处。要根据我省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平原林业,大力发展城市林业,着力推进沿江、沿海、沿湖、沿河等林网建设,加快荒山荒地的植被恢复等。实施森林经营规划,提升森林质量。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让百姓充分认识到林业的作用和地位,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委员们还建议,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着力培养专业人员队伍。尽早组织专家队伍,开展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生产、经济、碳固定、生态环境变化等的研究,为各级政府提供咨询和决策依据;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低碳经济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借助强有力人才队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争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CO2排放量配额。培植碳交易市场,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经济。

  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强化节能环保理念

  步行上班、双面打印、少用空调、多多种树……做好这些生活细节,我们的生活不仅实现了低成本、低代价,同时也达到了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目的。低碳,离我们普通民众并不遥远,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更是一种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委员们一致认为,“低碳生活方式”应该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追求目标。

  委员们指出,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首先要从节能减排做起,从政府做起,从干部开始。要重新考量城市“亮化工程”,提倡“必要亮度”与重点景观亮化,反对“盲目亮化”、“政绩亮化”。公共消费要提倡勤俭节约和低碳排放,促进全社会的节能降耗和低碳经济目标实现。同时,要积极贯彻低碳城市理念,推行紧凑型城区布局,切实方便居民徒步或骑车出行,积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大力推行电动汽车,尽量减少燃油汽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建筑领域积极推行低碳建设,切实提高新建筑物或修缮房屋的能源效率标准。

  在城市生活领域,委员们建议要积极引导居民选择节能环保产品,减少非绿色产品的使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方面提高绿色门槛。加大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创新的财税、信贷激励力度。政府优先采购本地绿色产品,对初创阶段的绿色产品实行以奖代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强化绿色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和检查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通过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非绿色产品课以重税,对非绿色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委员们强调,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战略,推行城市建筑低碳化,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住宅节能减排的规定,明确新建筑的采暖制冷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照明设备等,优先采用太阳能、浅层地能、工业余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隔热措施。借鉴外地经验,出台政策鼓励住宅节能减排。积极推广合同能源制,有重点地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并结合旧城区出新和老小区环境整治,推动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

  推行低碳生活方式,还应当从环境保护做起。抓紧规划和建设沿海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防护林、国家级湿地旅游区,积极实施沿海生态廊道工程和农村饮用水保护工程等。同时,要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四类功能区的不同要求,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对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严禁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城乡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推广苏锡常“统筹城乡区域供水”的发展模式,加快区域供水推进力度,提高区域供水覆盖率,确保全省人民饮用水安全。加快编制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强备用水源建设,将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等内容全部纳入,严格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加快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总量。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切实做到规范运行,达标排放。要更加重视污泥处置、中水回用等工作的薄弱环节,减少二次污染和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设和长效运行管理工作,统筹规划好垃圾处理设施布局与城市发展。合理选择填埋、焚烧、堆肥等垃圾处理技术,建设满足国家标准以及符合当地实际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采取“市县补助一点、乡镇配套一点、村(户)和企业单位出一点”等方式,重点落实镇以下的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经费,切实维护广大城乡居民利益和公共安全,推动群众实现低碳生活。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