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何建坤:低碳发展挑战大、任务重

发布日期:2010/7/14 8:18:20 作者:佚名 出处:中国能源报

  北京能源学会近日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召开了“北京能源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新一届会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在会上做了《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低碳发展对策》的报告。他认为,大幅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是我国中近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切入点。并建议:“‘十二五’期间把GDP的CO2强度下降目标作为约束性目标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统计、监督和考核体系。”

  在去年底哥本哈根协议共识的推动下,目前已有43个发达国家和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并各自开始部署和行动。

  针对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何建坤指出,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虽然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节能减排力度世界最大,但由于GDP较快增长,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虽然我国能源领域技术进步显著,能效快速提高,但近年来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抵消或减缓了GDP能耗的下降趋势;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核能发展迅速,比重持续增加,但相当长时期内仍不能满足新增能源需求,煤炭等化石能源仍会继续增长。

  “我国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仍将持续合理增长,实现现代化仍需要有合理的排放空间。但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发展都将面临排放空间严重不足的挑战。”同时他还指出,碳关税将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的单边贸易措施。碳关税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按50美元/吨CO2征税,我国出口产品平均税率将提高约10%。”因此,我国面临对外争取发展空间,对内实现低碳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应对。

  何建坤认为,我国能效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大、产品在国际价值链处于中低端,以及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是造成GDP碳强度高的主要原因。我国70%的碳排放在工业生产领域,且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4左右,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控和引导发展排放、控制和减少转移排放是我国现阶段低碳发展的关键对策,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如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新能源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发展低碳新兴产业,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要实现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GDP的CO2强度下降40至45%的自主减排目标,需要建立完善新能源产业体系。我国还同时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的目标,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需达7亿吨标准煤左右,是2005年的4至5倍,届时核电装机需超过7000万千瓦,水电3亿千瓦,风电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燃料都需要较大发展。

  大规模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新能源和提高能效领域大量的新增投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新能源和智能电网将成为我国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何建坤说。

  链接

  北京能源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由原北京市经委、原国家计委能源所等单位于1979年8月7日联合发起成立,并于2008年1月起挂靠至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其业务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能源建设、运行和节约工作,积极开展能源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科技普及、咨询服务、节能宣传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