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城市 >> 低碳城市 >> 正文

湖北黄石的低碳追求:资源枯竭型城市十一五变身

发布日期:2010/12/7 17:59:17 作者:周甲禄 皮… 出处:新华网

  铁山上长2200米、深44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见证着湖北黄石市“千年矿冶古都”的历史。如今,长期以资源消耗为发展动力的工业重镇黄石市,“十一五”期间跳出资源消耗的“天坑”,对矿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企业,正在向低碳型城市华丽变身。

  昔日矿坑乱石地 今成4A风景区

  黄石位于鄂东南,因矿建厂,因厂设市,其矿产开发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以前。依托著名的铜绿山、铁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投资建设了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黄石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矿冶之城。

  到2009年,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近2亿吨铁矿、75万吨铜精矿;产钢3141万吨、铜297万吨、水泥1.37亿吨。

  黄石因“石”而兴,又为“石”所困。矿冶开发形成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经济提升的一大瓶颈。

  2008年3月,黄石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2009年3月,黄石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成为资源枯竭转型的显要标志。这个铁矿始采于三国时期;近代则是作为汉冶萍煤铁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民族工业的振兴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矿作为“武钢粮仓”,一直是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

  长期开采使葱绿的铁山岭变成了世界上第一高陡边坡采矿坑。“挖一吨矿,有两吨石头”,选矿废石经百余年堆积,又造出座座人工石山,侵占了大量土地。传统的矿山生产模式导致资源、环境、安全和土地等诸多问题。

  一场矿业转型之战在铁山上打响。

  改进采矿技术,减少废渣排放。气势宏伟的人工“天坑”停止了露天采挖。从去年开始,铁矿开展了一项新的采矿方法,将选矿后的废石,胶结搅拌后通过泵站输送到井下废弃巷道中,提高矿石回采率,还能有效控制地压,防止地质灾害,实现无废采矿。

  加大外部矿山资源开拓,减少本地开采量。2006年以后,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把原料基地建到原料富集地区。他们“南征北战”,如今在蒙古、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建有矿山,解决了本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实施生态修复,将矿区变景区。2005年7月,巨大漏斗形的矿坑“转业”为国家矿山公园。“天坑”附近的尾矿石碴山石缝中被填上土,种植刺槐,如今复垦绿化面积达360万平方米,树木长在石缝中成为公园一景。今年2月,黄石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可零距离观看现代采矿工艺流程,体验采矿工人劳作。

 

[1] [2]  下一页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