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十二五”:低碳发展须直面五大挑战
发布日期:2011/3/21 15:23:53 作者:周亮亮 出处:中国经济导报
日前,重庆、北京、上海、宁夏、安徽等20多个省(市、区)两会陆续召开,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成为越来越多地方谋发展、促转变的共识。一些地区在“十二五”中明确提出了2011年以及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量化,以约束性指标的形式使之成为指导地方向低碳转型的风向标、指示灯。
低碳社会不仅包括低碳生产,也包括低碳生活。由高碳社会向低碳社会转型,前进方向已经明确,但道路并不平坦。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仍面临重重挑战。
发展阶段:“发展排放”、“嵌入式排放”难以避免
作为拥有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已达到6.2亿。预计到2015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7亿,城镇化率将提升到52%左右。这一过程中,不仅会再出现9000万左右新增城镇人口,而且,当前的城市化率中近10个百分点的未能享受市民待遇的农民工,也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真正市民化。这样,城乡基础设施必定要进一步加强,新老市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要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要不断提升,对重化工业产品必将形成巨大需求,并进而转化为对能源的需求,形成“发展排放”。
同时,发展阶段决定了国家在国际分工与产业布局中的地位。我国目前处于世界产业链条的低端,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出口产品的大多是资源、能源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的7%~14%是为美国消费者生产产品产生的。“嵌入式排放”与“发展排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产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调整进展缓慢
影响能源强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产业结构。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最高。目前,我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为1?4.6?4.2。2010年,三大产业分别比2009年增长4.3%、12.2%和9.5%。高能耗的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又相对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德、日的4.3倍、7.7倍和11.5倍。这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长“挂钩”,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拦路虎”。
资源禀赋:“富煤、少气、缺油”,清洁能源地理分布不均
能源资源结构决定能源消费结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化石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每吨煤炭燃烧后比石油和天然气多排30%和70%的二氧化碳。然而,我国已经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天然气分别占5.4%和0.6%。
目前,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则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比例不足30%,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我国的煤炭消费比重畸高。
同时,清洁能源分布与需求地理区位差异很大,如我国技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地区,陆地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区,而能源需求量大的东南沿海地区较为稀缺。这无形中增加了清洁能源使用的实际成本,加大了我国低碳转型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