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废弃农膜回收需要政策支持

Eedu.org.cn 作者:吴玉萍 曾长根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0

 

图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农民在田地里铺设农用地膜。
          曹志政摄

  ■地膜破碎难于回收 急需寻求新办法


  废弃地膜的回收率达到了五成多,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废弃地膜还未能得到回收利用。据甘肃省典型地块地膜残留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监测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残膜。每亩残留量最多达14.67公斤,残留量最少的每亩也达5.23公斤。另据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甘肃省种植业地膜残留量在0.63万吨。


  在地处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的古城子村,村民赵小红用耙子将大片的农膜耙到地埂旁,用铁锹将地膜压在地埂下。之后,耕地机轰隆隆开过,将大量残余的小块农膜连同泥土翻入到土壤中。当记者问为什么不把地膜收起来卖钱时,赵小红说:“卖不了几个钱。一家十来亩地,也捡不出多少。回收地膜没有固定的点,偶尔会有上门收购的,但是不一定能碰上。再说,塑料和土块都粘连在一起了,不好收拾。”


  这样的情况在甘肃不在少数,李崇宵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的地膜回收存在几个特别突出的问题:第一,回收网点分布不均,加工企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地处偏远,周边没有回收点和加工企业,仍处于回收盲区。同时,一些地方建立的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又存在吃不饱的情况。第二,超薄地膜难以有效杜绝,回收难度很大。


  “超薄地膜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捡拾清理或机械捡拾均十分困难,勉强清理出的残膜普遍残片面积小,与根茬、泥土混杂在一起,几乎没有了回收再生利用的价值。”李崇霄说。


  ■应修订地膜厚度标准 对农民予以财产补助


  如何构建起没有盲区的废弃地膜回收网点?


  “一座村庄,一幢房子,一个能干人,一杆秤。”张文荣在调研检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农民心理和农村特点,总结了这样一种简单易行的解决方式。“为每个铺设农膜的村子建一个农膜收集屋,选一个村里的能干人,配一杆秤,负责回收村里的废弃农膜。甘肃省的农村环保工作已经有良好的组织基础。全省在基层已建立了299个重点乡镇环保所,有3431个行政村设立了专职或兼职环保员,已有的环保员就可以担当起农膜回收人的角色。”张文荣说。


  据了解,2011年,甘肃省被环境保护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之一。项目实施两年来,已覆盖1117个行政村,未来几年将在全省铺开。但是,废弃农膜回收网点并没有像张文荣设想的那样配套起来。


  “甘肃省的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大部分处于传统自然村状态。因而它受工业污染的影响很小,目前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农药施用和废弃农膜方面。然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中并没有将废弃农膜收集处理列入资金支持范围,导致这一突出问题仍旧处于搁置状态。”张文荣认为,废弃农膜回收应列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扶持范畴,使之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


  针对超薄地膜回收难的问题,张玉辉认为,国家应参考国外地膜标准,尽快研究论证修订国家地膜厚度标准的可行性。同时,为避免增加农民负担,应研究制定财政补助政策,对农民使用厚度大于0.008毫米地膜所增加的投入成本进行补贴,从源头上保证农田残膜的可回收性。


  另外,李崇霄建议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将地膜污染防治列入科技重点支持项目,建立农田残膜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同时,加强农田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成果的转化应用。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