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 ![]() ![]() |
|
||||||||
白洋淀问题病在管理体制 龙多不治水唯法可救淀 | ||||||||
作者:姚芃 资讯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7 | ||||||||
本报记者 姚芃 “今年3月大清河河务处在任丘市法院对在枣林庄闸区私自建房的一村民提起民事诉讼,4月19日经法院判决,清除了 该违法建筑,打响了治理整顿白洋淀违法建筑的第一枪。”就在白洋淀所在地水利局副局长不无骄傲地向记者介绍这一依法治水成果的当口,在采访现场的一位大清河河务处负责人接到来自闸所的电话,说又有三十多村民因不愿拆除违法建筑到闸所闹事。 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说:“我在此闸所担任过7年的所长,村民聚众闹事经常发生。这与我们的普法教育不够、水行政执法缺乏强制手段管理体制等有着很大关系。” 行政执法缺乏强制力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枣林庄水利枢纽是白洋淀惟一的泄洪口,关系着大清河系和京、津地区的防洪安全。多年来,当地村民纷纷在闸区建房搞旅游服务设施,且发展趋势日益严重,局势很难控制。 枣林庄村村民张建国不听多次劝阻,强行建设二层小楼,对水利工程管理造成很大损坏。 为维护正常水事秩序,代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的水利部门对村民张建国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立即停止侵占闸区土地私自建房的行为。法院经过两次开庭审理,被告最终自行拆除了强行建设的房屋。但从目前情况看,其他村民仍以种种理由拒绝管理,还有个别人聚众到闸所闹事。 民事诉讼顾东难顾西 这种“官告民”的胜诉并不令人乐观。虽然我们看到了行政执法因手段不济而显得“无奈”却也“有助”,但民事胜诉仅解决了“这一个”,“那些个”村民却仍不服从行政监管。 而“那些个”,在白洋淀却不是个小数目。为了“发展旅游业”,环白洋淀四县一市纷纷在白洋淀开展“圈地运动”。 据初步调查,不算建筑物,淀内人工围埝就有八十多处,形成了淀内有淀,堤内有堤,大部分围埝都栽种了各种树木,堵闭了许多深水航道、通道,洪水已找不到通达的出路,影响了整个大清河系的洪水调度。同时由于无序开发,造成水事纠纷不断,淀区水污染严重,据2005年9月份监测,白洋淀全部水质为劣V类水质。 为恢复白洋淀的正常生态,水事监管部门在行政管理权受到藐视的情况下,若一一寻求司法救助,民事诉讼的“点对点”显然不适于解决淀内近一百处的围埝及目前尚在调查摸底的违法建筑。 “白洋淀的根本问题是管理体制问题。”水利部门人士表示,目前白洋淀的水管理体制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是典型的“龙多不治水”。环白洋淀四县一市与水相关的各部门都对水有一定的管理责任和权限,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行政区域分割,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衔接,造成了水事失序、污染失控和治理的失效。 立法规划五年让人急 治理白洋淀的根本,在于需要通过立法建立一个长期统一管理体制,当地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呼吁通过地方立法,尽快出台《白洋淀管理条例》,明确白洋淀的管理及责任主体,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和机制。 据介绍,条例已列入河北省人大五年立法规划,拟建立一系列法律制度,如保护规划、水域监督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纠纷处理等制度。条例将为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明确白洋淀的责任主体创造法治条件。 五年规划,真让人着急!采访时许多人都这么说。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加强管理 威海千里黄金海岸线 治水保水源 浙江省兴建首批 白洋淀苇绿鸟鸣待游人 白洋淀治污须破九龙治水格局 生态水滋养"华北之肾" 白洋淀 水位达6年来最高 白洋淀有望 水质型缺水困扰太湖 治水之本 桂林治水保护漓江母亲河 加注重森林可持续管理 感动黄河:聚焦2004年黄河治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