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正文

感动黄河:聚焦2004年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

Eedu.org.cn 作者:李肖强 刘自国 …    资讯来源:中国水利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3


  如同这执着的大河,虽峰回路转,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如同这翱翔的雁阵,虽长空万里,却栉风沐雨,坚韧不拔;

  2004年,黄河人一路汗水,一路壮歌,走过了大气磅礴的一年。全河上下,和衷共济,开拓创新,在激情和梦想的碰撞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

  一、探寻生命之河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河流是最富有张力的生命系统。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其造化无穷的力量维持着生态系统和能量交换的总体平衡,所到之处,生灵跳跃、万木葱茏,文明永续,天地万物充满了和谐。而黄河,从她横空出世的那天起,更是曲折迂回,奔腾浩荡,世世代代反复演绎着生命的雄浑乐章。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她却沉疴缠身,百病交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河道断流频繁发生,下游河槽急剧萎缩,过洪能力显著下降,水质污染持续恶化,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空前的损害……日趋严重的生命忧患,正在威胁着这条伟大河流。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作为黄河的代言人,怎样才能与她共同度过生命的苦旅,使之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带着深刻的历史反思,带着强烈的时代追问,黄委党组经过深思熟虑,于2004年年初正式提出建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并确立了“1493”的理论框架。
本源回归,石破天惊。“1493”理论框架的诞生,蕴含着人类与黄河漫长磨合中的艰辛探索,标志着人们治河理念的一场革命。

  一年来,黄委党组统揽全局,整体部署,致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体系的构建。包括河流生命机理、评价要素指标、治理关键技术等组成的治河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涵盖治河重大措施、现实生产任务、年度计划安排的生产实践体系,持续推进;牵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河流伦理体系,脱颖而出。三大分支,有机结合,纵横联系,共同支撑着一种具有现代科学特征的治河系统理论。

  围绕这一理论,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相继展开。

  黄河洪水威胁,下游“悬河”最烈。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皓首穷经,倾尽心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下游治理方略却一直莫衷一是,未能定论。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为寻求解决它的真谛提供了机遇。

  2004年2月至3月,在首都北京和古都开封,黄委先后两次举行高层次专家研讨会,专题研究黄河下游治理方略问题。钱正英、潘家峥、徐乾清、韩其为、陈志恺等70多位著名专家,满怀殷殷赤子之心,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为母亲河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针对黄河的新情况、新问题,黄委认真吸收各种观点中的科学见解,经过深入研究总结,提出了“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16字”黄河下游治理方略。

  它,负载着炎黄子孙世代的追求和希望,凝聚着黄河儿女浓浓的心血和汗水。它,宣告了黄河下游治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黄河复杂难治,根源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正因如此,建设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被鲜明地列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九条治理途径之一。

  黄河水沙特点、变化趋势,建设水沙调控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骨干工程的总体布局、开发次序以及联合运用方案,一项项研究成果,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2004年12月17日至19日,来自全国的知名水利专家和有关代表,对黄委提出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初步研究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黄河,自然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的多重属性,决定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舆论支持,而要获得这种认同和支持,必须进行多学科交叉延伸。

  2004年9月,正值金秋时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的30多位著名社科专家和人文学者,应邀来到黄委,就河流伦理学的建立、河流的本体价值及其生存权利、河流文化生命的内涵、如何重塑人类与河流的关系等耳目一新的学术问题,同黄河人展开了交流与对话。

  母亲河的生命危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命题,使两个长期游离的学术群体走到了一起。视角的交合,哲学的思考,激情的碰撞,为河流伦理这一边缘学科的诞生,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奠基礼。

  二、黄河水沙协奏曲

  许多年来,自从人们发觉黄河泥沙对于下游河道的致命影响之后,如何处理这些源源不断的细微颗粒,破解治理黄河的头号难题,便成为人们苦苦追求的长梦。

  2004年,当黄河再次引起举世瞩目的那一刻,人们在调水调沙中看到了母亲河未来的希望!如果说,2002年黄河第一次调水调沙,是人类历史上首开最大规模河流原型试验之壮举,2003年第二次调水调沙,为艰难险阻中书写大空间尺度水沙时空对接之妙笔,那么,2004年的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更是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绚丽多彩的惊世华章。

  这一年,黄河调水调沙面前横亘着两座难以跨越的大山:先是没有现成的沙源参与,后期冲沙水流动力又难以为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适量的沙源参与,小浪底水库为防汛腾库下泄的水量,将成为效率低廉的“一河春水”;而后期缺少足够的水流动力,实施调水调沙,为黄河冲沙减淤,就将是无法兑现的空中楼阁。

  面对先天不足的客观条件,为了探索“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之路,肩负神圣使命的黄河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艰难中挺进的破冰之举!没有现成的可冲沙源,能否实施人工扰动;后期缺少水流动力,可否把试验的空间尺度再度扩展,让三门峡、万家寨两座水库,也参与这场调水调沙大战?

  大胆构想,科学论证,“三条黄河”,应声联动。一场石破天惊的重大治黄实践就此拉开了帷幕。

  6月19日9时,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宣告开始。三天后,当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抵达下游河段时,徐码头和雷口两个卡口处,河南、山东两省河务局组织的26个扰沙作业平台及时启动。大河之中,千帆入定,机器轰鸣,水流激射,沙量倍增。从河底翻卷而起的泥浆,在上游来水携带下,飘然东去。

  与此同时,小浪底库区尾部的三角洲上,另一场人工扰沙的战斗也已吹响进军号。所不同的是,在这里扰动泥沙,不仅仅是减少水库淤积,调整和优化库区尾部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被唤醒的泥沙还将加入人工异重流的行进行列。

  人工塑造异重流,是本次调水调沙试验中最具挑战性的精彩乐章。这种产生于水库的奇异流体,具有很强的潜游和推移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携带泥沙在水库底部向前行进。如果掌握了这种规律,人工塑造出异重流,对于破解多泥沙河流水库淤积的世界性难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这种特殊的流体,尽管在自然状态下的产生和发展是那样漫不经心,但要刻意去人工塑造却充满了无限艰难,因而,对于这项试验,世界河流治理史上一直没有迈出实验室的门槛,原型试验仍属空白。

  如今,黄河人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把它“克隆”再造。为此,既要悉心研究异重流的生成要素,审慎分析现实中的水沙条件,又要精心计算三座参战水库的水沙时空对接,其难度之大,不难想象。

  为了确保试验的圆满成功,黄委领导殚精竭虑,夜不能寐。塑造流量过程,组合泥沙来源,设计后续动力,精心联结着这场大战的每一个环节。

  7月5日,根据调水调沙总指挥部的命令,三门峡水库开闸放水,以200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进入小浪底水库。水库尾端被扰动的泥沙,受上游来水猛烈冲刷,迅速汇成高含沙水流。它们重整军伍,携手并进,在小浪底坝前60公里处,受重力作用潜入库底,形成异重流后,继续向坝前进军。

  7月7日,流量为1200立方米每秒的万家寨水库下泄水流,不远千里行程,如期赶到三门峡。水流援军的到来,将三门峡槽库容里的细颗粒泥沙迅速推出库外,从而补充了调水调沙的水量与沙源,并为人工塑造异重流提供了强大的后续动力。

  7月8日13时50分,人工塑造异重流到达小浪底水库坝前,进而通过排沙洞冲出库外。霎时间,随着几股由清变浑的冲天巨浪喷涌而出,一幕匡世壮景出现在人们面前。

  黄河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了!

  这一首开先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水利科学家已领先世界掌握了水库异重流的形成机理和运行规律。它的成功,使人们借助塑造异重流减少水库淤积成为可能。

  激动与感奋,喜悦与沸腾,久久荡漾在黄河人心中。

  7月13日8时,历时24天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次试验中,共有7113万吨泥沙被排入大海,小浪底水库的淤积形态得到调整优化,下游主河槽实现全线冲刷,两处卡口河段过流能力明显扩大。整个试验,科技含量之高,空间尺度之大,涉及环节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实属前所未有。特别是人工异重流的成功塑造,更是意义非凡。

  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已是93岁高龄的张光斗教授获悉此讯,深深为之动容,称这次试验为水利科技的一场重大创新,他亲笔致函黄委会表示热烈祝贺。

  位居下游滩区的山东东明县人民政府,向黄委发来了感谢信。由于黄河调水调沙使河道主槽过流能力明显扩大,2004年这里的庄稼秋毫无犯,在喜获金秋丰收的时候,他们代表全县70万人民,向黄河人表示由衷的谢意。

  这一切,来的是如此不易。它印记着这项重大治河实践,从初始构想到艰难实施的一串串脚印;它折射着不同观点从观望、怀疑最终转向认同和赞许。

  黄河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不同条件,不同河段,不同水沙级配模式,不同的水库调度组合,充满了风云变幻,蕴含着艰辛的探索。从中,黄河人对于这条大河的水沙运动规律,感性认知与理论总结都得以显著升华。随着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成功,黄委郑重宣告:调水调沙作为一种新的治河手段,将从试验阶段正式转入生产运用。

  三、千里长堤起宏图

  进入年末岁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前线,凯歌声声,捷报频传。风雨历程中,河南、山东两省河务局的建设者们,以众志成城、强力推进的骄人战绩,交上了一份不同寻常的优异答卷。
早在新年伊始,一张 “军令状”便把河南河务局、山东河务局的领头人推到了风头浪尖。“军令状”上,标准化堤防建设务必限期完成的几行大字,赫然入目:

  河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在2004年4月30日前,全面完成邙金段标准化堤防建设;2004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河南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任务。山东段于 2004年12月31日前完成济南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项目……

  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一年,共须动用土方1.05亿立方米、石方42万立方米,迁安人口2.6万,拆迁房屋75万平方米,征用永久用地3.3万亩,建设项目158项。工期紧、标准高、拆迁难。而这一切,还必须在保证防汛安全、实施调水调沙的前提下,抓紧进行,黄河人肩上承担着沉重的压力。

  然而,一诺千金,军令如山。为了如期完成建设任务,豫鲁两省河务局采取超常规、跨越式的工作方式。倒排工期,科学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全力攻克一道道难关。绵延千里的下游长堤上,一场事关黄河安澜的大决战轰然打响。

  “军令状”签订之后的第三天,河南河务局党组即出台了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实施意见。对组织建设管理机构、建立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参建队伍选择原则、严格建设管理程序、工程进度部署、奖惩实施办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04年春节期间,郑州至开封兰考河段长达160公里的大堤上,数千名职工挥别隆隆的新春炮竹,开赴风雪弥漫的黄河滩,着手描绘波澜壮阔的堤防建设画卷。

  花园口惠金之战,率先打响。建设管理者们知难而进,相继拔掉一个个困扰工程施工的“钉子”。施工单位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仅仅用了三个多月,便一举完成500多万土方、18道坝改建和全部生态景观线的建设任务。4月28日,惠金段标准化堤防建设首战告捷,为全河树起了第一面旗帜。

  施工任务最为艰巨的兰考河段,受天气和地势影响,一度严重积水,取土场地被淹,施工道路中断,使本来就很紧张的施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河南河务局一面紧急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排水,及时调整工序,尽快恢复施工正常秩序。同时决定,集中所属5个市局的优势兵力,举行兰考会战。10月下旬,一支3000多人组成的施工大军,带着500台大型机械设备和600套泥浆泵,进驻会战现场。骁勇善战的黄河将士,装备精良的施工器械,在空寂料峭的黄河滩上,迎着风霜雪雨,伴随泥浆迸射,掀起了此起彼伏的竞赛热潮。

  挖压征地,移民搬迁,历来就是工程建设的“头号难题”。2004年,黄河人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在河南中牟县局,这个“头号难题”曾经使标准化堤防建设举步维艰。1454户的移民搬迁任务,涉及3个乡镇17个行政村。房屋拆除面积之大,人口搬迁之多,均为全河县局之最。沿岸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急如流火的建设工期,像两道并行的铁轨沉重地压在他们的肩上。为了排除工程困扰,河务部门通过努力工作,取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乡村制定明确的责任目标,建立拆迁奖罚制度,层层分解,狠抓落实,终于将移民拆迁工作推入了快车道。攻克了一座座堡垒,为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山东战场上,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也在如火如荼,急速推进。

  济南攻坚战,是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第一战役。根据建设任务安排,这一工程涉及槐荫、天桥、历城3区7镇,全年开工建设项目49个。尤其是这里紧靠市区,位居寸土寸金之地,大量占地和拆迁任务异常艰巨。

  这是济南市槐荫河务局。根据设计,仅这一个县局负责管理的堤段建设,就需迁移村民781户、拆迁房屋15.58万平方米,占了整个山东河务局迁占任务的一半还多。面广量大,政策性强,施工受阻,时有发生。

  为了坚定信心,夺取首战成功,山东河务局要求全局上下,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确保完成建设任务。特别是对于制约工程进度的迁占工作,务必要加强领导,实施强力突破。为此,省局专门派出工作组,协助市县两局,深入村庄农户,落实国家批复的补偿政策。济南市局拟定了与每个拆迁户直接签订补偿协议的实施方案,苦口婆心,晓明大义,负重行进。通过当地各级政府的努力协调,终使迁占补偿资金得以全部兑现,从而成功地化解了这个工程建设中的突出矛盾。

  与此同时,济南河务局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总体布局。上半年,抓住施工的黄金季节,集中机淤力量,一举攻克了历城。下半年转战槐荫,展开总决战。山东河务局领导坐镇现场,靠前指挥,加强协调,全力攻关。各路建设大军,优化设备组合,交叉施工作业,白天穿梭往来浴血奋战,夜晚露宿河岸枕涛入眠,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在风雪中追赶时间。单船月产量超过10万立方米、单泵日产量超过5000立方米,推土机冲入泥潭排险情,渣浆泵首次参战建奇功,一个个奇迹被创造,一项项记录被刷新……

  几番苦战,几多峥嵘。2004年的最后几个月,从河南郑州、开封,到山东济南、菏泽,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各个战场,凯歌迭起,捷报频传。

  截至2004年12月20日,河南标准化堤防建设已累计完成土方5700多万立方米?占年度任务的105.5%,完成主体工程的标准化堤防长度超原计划7.65公里,超额完成了2004年度工程建设任务。

  山东济南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完成项目49个,各类工程土方1280万立方米、石方10.52万立方米;拆迁房屋19.7万平方米。东明标准化堤防建设滚河防护坝改建、大堤帮宽以及26.6公里的堤防道路工程均已告竣;机淤固堤项目总计完成土方1507万立方米,占计划的45%。

  黄河建设者们绽露出了胜利后的灿烂笑脸。从这一张张笑脸中,人们欣慰地看到,黄河标准化堤防,这坚固的防洪保障线,畅通的抢险运输线,壮美的生态景观线,已经从计算机的“三维动画”跃然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四、开辟治河新战场

  2004年夏天,偏于一隅、沉寂多年的黄河小北干流广阔滩地上,突然变得喧闹起来。

  然而,这种喧闹却非同寻常。因为它催生了黄河治理的又一条探索之路,它开辟出了处理黄河泥沙的另一个主战场。

  千百年来,为了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问题,人们使尽了浑身解数,费尽了全部心机。进入当代,综合古今方策,它被凝练为 “拦、排、放、调、挖”五个大字。但是在这五大治理措施中,“放”,怎么放,在那里放?许久以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与此同时,在黄河中游,一块拥有600平方公里的广阔滩区,却被人们久久地忽视在了一边。

  2004年,黄河小北干流结束沉睡多年的历史,被作为“天然沙仓”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工程,一片黄河治沙新天地,就此破天荒启动了。

  如果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是治理入黄泥沙的第一道防线的话,小北干流放淤则是中游遏制泥沙的第二道屏障,若设计巧妙,放淤时机得当,将大为减少进入下游水库及河道的粗泥沙数量,其淤沙功效不在小浪底水库之下。

  小浪底水库处于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可作为控制黄河下游河道泥沙的第三道防线。在其126.5亿立方米的总库容中,拦沙库容75亿立方米,可拦蓄泥沙100亿吨。而小浪底水库对于下游防洪而言,又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水利界专家的眼里,小浪底的每一方库容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不敢轻言损失。尽可能延长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年限,已经成为目前该水库运用方式必须秉承的宗旨。那么,减少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最直接、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哪儿呢?

  答案就在小北干流!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宽阔,地势低洼,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晋陕峡谷与干流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连接部位,在这里处理黄河泥沙不仅可控制其尽可能少地进入水库,而且具备客观条件。经过坚持不懈地长期放淤,小北干流的总放淤量可达100亿吨以上,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小浪底。甚至淤沙效果远在小浪底之上,因为在小北干流放淤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科技亮点??淤粗排细。(黄委主任李国英同期声:黄河难治的症结关键还在粗泥沙。因此,在黄河治理中,只要树立强烈的粗泥沙意识,以控制粗泥沙为目标,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小北干流的放淤正是依据弯道水力学、缓流分选泥沙等原理,通过引、退水闸的控制和两级弯道溢流堰的分选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借助水力自然力量,实现泥沙的“淤粗排细”,拦下的是对下游河道淤积影响最严重的粗泥沙,排出的却是能够大部分通过水流输送入海的细泥沙,这样的设计在历代治河传承中,何曾想见?!

  7月26日16时,山西河津小石咀,放淤闸正式开闸引水,以此为标志,历经半年的紧张设计、施工与各项准备之后,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终于在大河边迈出了具有历史性的探索步伐。从7月26日至8月26日,放淤试验总指挥部抓住稍纵即逝的水沙时机,科学调度,利用今年汛期仅有的几次水沙过程,先后实施了6轮试验,共运行297小时。在放淤试验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科学调度下,经现场指挥部及各有关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试验在山西小石咀1号、3号淤区共淤积粗泥沙438万吨,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0.025毫米的泥沙占50%,这意味着试验的关键目标??“淤粗排细”已初步实现!

  如果说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是我们治河治沙史上的一次创新举措的话,试验过程中的“淤粗排细”,则是支撑试验能否成功的支点。因为有了“淤粗排细”,使小北干流放淤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放淤;因为有了“淤粗排细”,黄河泥沙的空间分布可以重新改写,小浪底水库更加璀璨,同时它还对于降低潼关高程、减缓 “二级悬河”的发展和减轻下游防洪的压力将产生积极的作用。除此以外,从今天的无坝放淤到未来的有坝放淤,有着600平方公里的小北干流放淤区,将大大改良当地目前较为恶劣的农业耕作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从而全面提升小北干流在治黄中的战略地位。

  2004年的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为今后大规模实施放淤调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科学依据。
重大的战略构想与巧妙的设计思维,使黄河小北干流放淤成为我国治黄史上的又一亮点。它让从远古走来的母亲河可以在这里歇一歇脚,卸下身上过多的重负,迈着轻盈的步履走向东方了。

  五、黄河调水建奇功

  2004年是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走过的第5个年头。这一年的水量统一调度以其蕴含的特殊意义成为无数目光关注的焦点。

  然而,一路步履艰难的水调之路并没有因2003年那场沛然东下的秋水而轻盈起来。

  2004年,黄河水量调度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汛期来水多,非汛期来水少。4-6月份,黄河主要来水区来水仅58?7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44%,与2003年旱情紧急调度期来水基本持平。加之沿黄主要灌区种植面积增加,灌溉高峰集中,用水需求增长较快。新情况、新变化交织出现依然承袭着调度的难度和紧张气氛,考验着这个特殊年份的水调工作。

  黄委密切跟踪分析雨、水、旱情变化,做好降水预测分析,及时调整实时调度方案。针对下游河道损失居高不下的情况,首次在调度中对河道损失逐日、逐河段滚动分析计算,实行逐月发布制度,加强水量不平衡调度督查等措施,有效减少了下游河道损失,提高了水调精度。在调水调沙试验期间,首次实行了供水订单逐日滚动批复。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黄委统筹了个各方利益,圆满完成了水量调度任务。为5年来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画上了大写的句号。

  当席卷科罗拉多河、墨累-达令河、阿姆河断流危机仍在持续上演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黄河却连续5年谱写感人肺腑的绿色颂歌。这该需要何等睿智和毅力,付诸几多艰辛和努力。
度过了自1999年以来流域持续干旱的严峻考验,黄河儿女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能力确保黄河不断流。

  为保证黄河不断流,尽力顾及到各方利益,黄委水量调度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操控着上至百亿库容的大水库,下至几个流量的引黄闸,丝毫不敢懈怠。

  首先,水调人员要结合当年来水、水库蓄水、预测下一年来水以及有关省区各部门耗水等情况制定分水方案。执行过程中,再根据实际来水、用水情况,进行月旬调整。对各省区用水按照水量分配方案,明确每月入、出省界断面流量指标,实施断面流量动态控制。为保证水量配置按方案执行,黄委还通过对骨干水库和重要取水口实施直接的统一调度和监测,协调省区用水矛盾并合理安排生态用水。

  梦魇般的断流危机,加速了智能化的科学调水的步伐,催生了流域管理现代化的进程。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一期工程的建成,为饱经忧患的母亲河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为将应急的思路和规范、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理念纳入水量调度中,黄委在全国率先面启动了应急调度机制;建立了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

  这些保障措施及时发挥了作用,快速处理了多起流量“预警”事件,及时化解了水调风险,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断流危机。

  黄河连续5年枯水期不断流,初步修复了被人类活动长期损害的生态环境,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颂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为我国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干流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发电效益明显增加。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五座水库合计发电126.161亿度,创历史同期最高。

    5年来,由于不间断的淡水补给,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口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在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上,又有20万亩湿地得以再生,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白鹳、黑鹳等在内的近300种珍稀鸟类首次现身湿地。

  黄河水持续入海,对黄河三角洲地区防止海水入侵,减少河道淤积,保证防洪安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河生命的复苏,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从中真切感受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新思路的深刻内涵。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济南泉水开始出现半年以上季节性停喷,30多年来鲜见全年喷涌景观。受惠于黄河水的畅流,济南市地下水位猛增,四大泉群实现28年来首次全年持续喷涌。“趵突腾空”、“泉涌若轮”……泉城重新沉浸在泉水淙淙、人泉共乐的灵动之中。

  时至今日,黄河不断流已经上升为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标志,成为衡量水利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水,意味着绿色,水,就是生命。一条泛起“生命”波澜重新滋润着两岸大地、华北平原,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和绿色的希望。

  六、创新跃动主旋律

  打开2004年的治黄史录,不难发现,“创新”这个字眼,已经成为各项治黄工作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的,面对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这条河流,肩负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千钧重担,黄河人深知,没有创新,治黄工作就难以迈开大步;没有创新,就难以让这条身患多项并发症的古老大河,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为使创新覆盖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个层面,2004年,黄委以建立创新机制为龙头,研究制定了激励创新办法和实施细则,首次设立了黄委创新成果奖。全河各级把创新作为推动工作、改进作风、发展事业的不竭动力,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体系的创立,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的精彩华章,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的奇妙构想……一项项重大治河实践的成功实施,无不透射着创新思维的精华,闪耀着创新思维的光芒。
2004年,我委出台的《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填补了我国流域机构在该领域的空白。宁夏、内蒙两区初始水权分配首开先河,5个水权转换项目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在引入市场机制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经过协同攻关基本完成。“3S”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对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动态跟踪监测,大大加强了水土保持的督查力度。

  “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建设深入推进,基于GIS的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演进数学模型,数字水调涵闸远程监控系统,下游交互式三维视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黄河”测控系统、“模型黄土高原”降雨系统、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振动式悬移质测沙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国内第一个流域机构水质监控系统,水污染及快速反应机制等一大批创新的成果成功开发和先后启动,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撑。

  创新思维,热潮涌动。2004年全河有37项成果荣获“黄委创新成果奖”。作为推动治黄工作的激昂旋律,创新思维的高昂旋律,正在大河上下产生强烈的共鸣。

  百柯争流,浪遏飞舟。2004年,是黄委各项工作取得全面丰收的一年。

  这一年,全河上下众志成城、开拓进取、业绩卓著的实践再次证明,我们的黄河职工是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勇于开拓、甘于奉献、能打硬仗的英雄群体!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2004年的黄河,在激情和超越中浩然东去。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伟大事业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