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的环境支点
灾后重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将成为“让一切从头再来”的支点。
“从地震发生后的那一天起,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一直都没有改变。”北川县县长经大忠的话体现的不仅是北川人民的强烈意愿,更是所有灾区群众的坚定信念。
家园必须重建。但一场大地震,同时也将很多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人们眼前。灾后重建,在哪里建?建什么?怎么建?
选址,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没有人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地方。能在原来的地方重建家园当然好。但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是不是适合原地重建。
目前传来的消息是,北川县城废墟已经基本确定不会重建,而将会另行选址再建。
远离故土,诚然会让灾区的群众黯然神伤,但从保护灾区人民生命,使重建的家园能够安全和稳定等角度出发,也许一些灾区易地重建是必然的选择。
狭长的山谷、闭塞的交通、脆弱的生态,再加上处于地震带上的龙门山山脉。无论是地质条件还是自然环境,都使当地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地震发生时,位于漩坪乡与北川县城中间的村庄的村民亲眼看到峡谷两侧的山崩塌,流经上游漩坪乡的湔江被堵死了。一批漩坪乡的店铺因为地势低,很快就因地震导致的水位暴涨,沉没在几米深的水下。
残酷的事实清晰地警醒着我们,灾后重建,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以更大的视野考量环境问题。不仅要有效规避自然灾害的威胁,还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考虑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是否会使生态环境处于一触即溃的临界状态,从而在外界不可抗力的作用下,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从这个角度而言,震灾移民也应是一场生态移民,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应尽量减少人类的聚居和活动,避免因环境的破坏而带来对社会的破坏。
重建家园,包含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住房等生活设施的重建,经济的重建也是重要内容。如何重振灾区经济,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化工行业,是重灾区什邡市的经济支柱,一场地震,使什邡市成了一座“化工危城”。
什邡是以工业强市为明显特征的县级市,工业占GDP的62%,而化工业占整个工业的1/3。从洛水镇到红白镇,这片狭长的山谷正好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上,但就在这样一条地震带上分布着各种化工企业,其中什邡市的金河磷矿位列中国六大磷矿之一。
当地丰富的磷矿资源造就了鳞次栉比的化工企业,但选址不够科学、粗放式发展,也使这条化工带蕴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地震发生后,蓥华镇上的宏达化工厂和蓥峰化工厂的液氨泄漏,宏达硫磺车间顷刻间燃烧起来,虽然事故在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的全力抢救下得到有效控制,但环境隐患已暴露无遗。
什邡市工业经济局局长李先辉总结了教训,此次地震将使整个磷化工从头再来。但是,由于磷矿被毁,原先的粗加工方式将不可能再有发展前途了,必须得向精细化工转变。
过去,当地化工企业的厂区大多设置在从洛水到蓥华再到红白的狭长山谷地带,相关配套设施并不健全。这次地震被毁的大多是老厂,没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如果按照原来的生产工艺来建是很难通过环评审核的。由于以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使得什邡环境问题相对突出。
这次地震虽然可能使山谷地带化工带就此不复存在,但也可促使什邡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在灾后重建中,科学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的工业布局,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多角度构筑支柱产业。对于化工行业,不仅要提高环境准入标准,还要按照有利于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建设园区集中发展、集中治理。灾后重建可将分散的化工企业从山区迁出,在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等适宜的产业。
如何重建?方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那就是应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和更大的视野范围,全面评价环境影响,不仅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污染治理,还要考虑整个区域的环境保障;不仅要考虑正常状态下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还要考虑遭遇自然灾害状态下的环境安全。
相信每一次灾害之后,我们对生存的环境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灾后重建,承载了灾区人民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是浴火后的新生。上一篇资讯: 发展地震科学体系 推动地震综合减灾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从地震发生后的那一天起,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一直都没有改变。”北川县县长经大忠的话体现的不仅是北川人民的强烈意愿,更是所有灾区群众的坚定信念。
家园必须重建。但一场大地震,同时也将很多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人们眼前。灾后重建,在哪里建?建什么?怎么建?
选址,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没有人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地方。能在原来的地方重建家园当然好。但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是不是适合原地重建。
目前传来的消息是,北川县城废墟已经基本确定不会重建,而将会另行选址再建。
远离故土,诚然会让灾区的群众黯然神伤,但从保护灾区人民生命,使重建的家园能够安全和稳定等角度出发,也许一些灾区易地重建是必然的选择。
狭长的山谷、闭塞的交通、脆弱的生态,再加上处于地震带上的龙门山山脉。无论是地质条件还是自然环境,都使当地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地震发生时,位于漩坪乡与北川县城中间的村庄的村民亲眼看到峡谷两侧的山崩塌,流经上游漩坪乡的湔江被堵死了。一批漩坪乡的店铺因为地势低,很快就因地震导致的水位暴涨,沉没在几米深的水下。
残酷的事实清晰地警醒着我们,灾后重建,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以更大的视野考量环境问题。不仅要有效规避自然灾害的威胁,还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考虑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是否会使生态环境处于一触即溃的临界状态,从而在外界不可抗力的作用下,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从这个角度而言,震灾移民也应是一场生态移民,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应尽量减少人类的聚居和活动,避免因环境的破坏而带来对社会的破坏。
重建家园,包含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住房等生活设施的重建,经济的重建也是重要内容。如何重振灾区经济,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化工行业,是重灾区什邡市的经济支柱,一场地震,使什邡市成了一座“化工危城”。
什邡是以工业强市为明显特征的县级市,工业占GDP的62%,而化工业占整个工业的1/3。从洛水镇到红白镇,这片狭长的山谷正好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上,但就在这样一条地震带上分布着各种化工企业,其中什邡市的金河磷矿位列中国六大磷矿之一。
当地丰富的磷矿资源造就了鳞次栉比的化工企业,但选址不够科学、粗放式发展,也使这条化工带蕴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地震发生后,蓥华镇上的宏达化工厂和蓥峰化工厂的液氨泄漏,宏达硫磺车间顷刻间燃烧起来,虽然事故在当地环保部门和企业的全力抢救下得到有效控制,但环境隐患已暴露无遗。
什邡市工业经济局局长李先辉总结了教训,此次地震将使整个磷化工从头再来。但是,由于磷矿被毁,原先的粗加工方式将不可能再有发展前途了,必须得向精细化工转变。
过去,当地化工企业的厂区大多设置在从洛水到蓥华再到红白的狭长山谷地带,相关配套设施并不健全。这次地震被毁的大多是老厂,没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如果按照原来的生产工艺来建是很难通过环评审核的。由于以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使得什邡环境问题相对突出。
这次地震虽然可能使山谷地带化工带就此不复存在,但也可促使什邡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在灾后重建中,科学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的工业布局,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多角度构筑支柱产业。对于化工行业,不仅要提高环境准入标准,还要按照有利于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建设园区集中发展、集中治理。灾后重建可将分散的化工企业从山区迁出,在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等适宜的产业。
如何重建?方案可能有很多种,但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那就是应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和更大的视野范围,全面评价环境影响,不仅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污染治理,还要考虑整个区域的环境保障;不仅要考虑正常状态下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还要考虑遭遇自然灾害状态下的环境安全。
相信每一次灾害之后,我们对生存的环境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灾后重建,承载了灾区人民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是浴火后的新生。
Tags: 灾后重建,地震,环境
责任编辑:ahaoxie>> 相关资讯:
环境安全评估要成为灾后重建决策支撑 余震发生原因科学家有"新说法" 可能跨半个地球 专家指出全球强震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时期 灾后重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策略 发展地震科学体系 推动地震综合减灾 环境和生命呼吸相闻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灾后重建需充分考虑规划环评 四川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 中国气象局专家澄清“震后洪水”非主流意见 心心相连,汇成源源不断的心 世界抗震救灾经验面面观 地震挡不住污染源普查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