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理念首次说“不”
■文/新华社记者王建华韩乔樊曦
被称为中华文明摇篮的九曲黄河,像生命线一样横贯西北和华北人口稠密区。甘南州补给着黄河源区约一半的泾流量,然而,长期的过度放牧和开发,已使这里出现了200多公里长的沙丘,草原承载量比50年前下降了约50%。据有关专家测算,黄河中下游因洪灾或断流造成的损失中,20%以上与甘南及以上地段的生态受损有关。
世代牧民的心愿
望着远处隐约浮现的片片沙丘,63岁的加木参目光里流露出一丝茫然。“这里再也养活不了多少牲畜了。”他叹息道。
目前,这位世代以游牧为生的藏族老人,带着一家六口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放牧着300多头牛羊。然而,甘南地区草地年复一年地退化,使加木参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加木参说:“我羡慕我的朋友卓玛加现在的生活。”
去年,卓玛加一家五口告别游牧,带着90多只牦牛在政府专门为牧民兴建的碌曲县尕秀新村定居下来。新村挨着通往州府合作市的公路。由于政府提供补贴,卓玛加只花了3万块钱就买下了一套价值6.2万元的住房,还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并正在准备给圈养的牦牛修建温室棚舍。
功能分区带来机遇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中国首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这是中国在谋划区域发展方面制定的全新政策思路,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地、风沙固防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等,将被列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生态主体功能区,它们几乎会存在于全国每一个省份。
甘南就是其中之一,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它被明确划定为湿地生态功能区,以加强天然林、湿地和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通过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的方式实行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保护生态成官员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陈建华说:“这是中国首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不’的区域发展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说,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得到了根本性的调整和纠偏,有助于合理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特定区域内的特定问题和特定目标。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规定,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将被严格限制和禁止,改变生态用途的土地使用将被严格封杀,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将被大大弱化或取消,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评价将被重点突出。
国家发改委官员说,它们属于“约束性”发展指标,必须要完成。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说,今后,缩小这些地区同较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指要缩小人均GDP的差距,而是指要保障这些地区居民能够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陈建华代表说:“今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2010年前把6800多户牧民迁移出水源草地,为他们定居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并努力保护和修复生态。”
(据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保护生态也成了政府官员考核的内容。新华社发
Tags: 发展,黄河源
责任编辑:ahaoxie>> 相关资讯:
山区发展要走生态经济之路 海南的发展不可限量 西北地区如何在生态与发展的"两难"中破题 岂能让“保护”与“发展”绝对对立? 我国经济更加注重协调和发展:从增长到发展 陈冯富珍呼吁精确计量发展中国家生死数据 发展永远是硬道理 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坚持”与“发展” 发展回顾系列报告十三: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 发展不是仅仅追求速度 长三角地区加快“错位”发展 避免“同城效应”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会议召开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