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天津气候谈判行将落幕 美中分歧尚难弥合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9

  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在纷扰了六天之后,即将于9日划上句号。

  据多位参会人士的说法,连日来的谈判,在适应框架和气候基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之前的预期还有相当的差距。

  尽管UNFCCC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在4日的开幕式上,就特别提出“求同存异”,但是距离达成各气候谈判集团要求的平衡协议,仍然显得遥遥。

  而中美两国在气候谈判中的交力,并未式微。7日,参加天津谈判的美国代表团团长乔纳森·潘兴称,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与发展中国家分歧依然很大,同时他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减排义务。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在气候谈判问题上作为不力,要求其拿出实际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

  乔纳森·潘兴当天还称,美国在谈判进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分类、减排援助资金规模、减排援助资金监督机制以及UNFCCC谈判机制等诸多方面,与中、印等国分歧较大。他还指责谈判中参与国家太多,造成谈判进程缓慢。

  就在乔纳森·潘兴对此次天津气候谈判表态后的次日(8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谈判代表就乔纳森·潘兴降低会谈期望值的讲话发起了挑战。他们批判到,尽管美国发出了推托之词,但仍有可能取得一些进展。

  据路透社的报道,乔纳森·潘兴在6日表示,如果十一月底在坎昆举行的会议上不能就气候问题达成成功的协议,那么“接下来的谈判将很难进行下去。”

  在天津会议上,美国政府没有做出新的承诺,以及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案,却坚持声称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出更多的牺牲。

  有外媒称,“美国正极力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国家,然而它真正要做的是自我反思。其努力降低对坎昆会议成果期待值的做法无疑是在推诿责任。”

  一位不愿具名的参会专家告诉记者,“美国并没有主动承担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却责难在这方面做的不错的发展中国家,会谈难免会陷入僵局。”

  哥本哈根会议后,中国承诺到202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而美国承诺到2020年的碳排放比2005年只下降17%。

  第三世界网络的负责人米娜·阿曼告诉记者,“如果美国是阻止会谈进程的头号嫌疑,那么欧盟就是帮凶。我们经不起再一次如哥本哈根会议一般的折腾。在目前美国阻止会谈进程的情况下,欧洲政府不能再继续等待美国的营救,也不能再为美国遮风挡雨。”

  8日,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气候政策项目主任Jake Schmidt表示,各国代表偏好谈程序,而避谈需要达成一致的实质性问题。每当我们在谈判中为程序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个不好的信号。这意味着各国试图找借口来阻挠在某些特定议题上达成共识。

  米娜·阿曼对今年年底的坎昆会议表示乐观,她称,“年底的COP16还是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可以在尊重森林居民权益的前提下保护森林,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基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将更多的钱投给世界银行。”

  米娜·阿曼说,“我们可以为《京都议定书》这个唯一对污染减排目标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气候协议,设定第二个承诺期限。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在不触犯碳市场危险的情况下做到。”

  乐施会政策倡议经理苏培健表示,天津会议为各国在坎昆会议达成气候基金的共识带来曙光,发达国家不可以就气候基金讨价还价而拖慢其它谈判进程,将气候基金视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只会令谈判陷入僵局,令贫困国家的弱势群体受害。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