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球热点 >> 正文

伦敦:“雾都”向绿地的治霾典型

Eedu.org.cn 作者:黄俊溢    资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9
摘要: 摘掉“雾都”的帽子,英国用了30年,此后持续多方位的环境治理,使得伦敦现在成了生态和环境治理中的典范。

  国际绿色经验

  纵观历史,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大气污染和治理的过程。当年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伦敦烟雾事件引起了社会对环境污染的广泛关注。摘掉“雾都”的帽子,英国用了30年,此后持续多方位的环境治理,使得伦敦现在成了生态和环境治理中的典范。

  本报记者 黄俊溢

  从“雾”到“霾”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是在2013年,这一年,雾霾波及全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受影响区域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受影响人口约为6亿人。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此后,雾霾开始频繁侵袭人们的生活。

  有观点认为,雾霾现象是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过去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也在各大城市蔓延。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尚处在转型进程中,支柱产业仍旧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无疑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纵观历史,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大气污染和治理的过程。当年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伦敦烟雾事件引起了社会对环境污染的广泛关注。摘掉“雾都”的帽子,英国用了30年,此后的持续多方位的环境治理,使得伦敦现在成了生态和环境治理中的典范。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1952年的伦敦经济结构和人均GDP水平与目前的中国相似,都是工业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钢铁化工产业、火力发电、汽车都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而且其主导性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改变。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发生在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伦敦。对当时的情形有文字记载:“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伦敦为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52年12月5日的毒雾事件是伦敦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那场毒雾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无数伦敦市民呼吸困难,交通瘫痪多日,数百万人受影响。

  健全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英国政府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1970年、1977年和1990年均有重要修订),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煤炭用量。重点针对两大空气污染源进行管理:一是工厂,在市区内设定“烟尘控制区”,禁止区内工厂燃煤,要求燃煤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迁至郊外。二是改变居民烧煤取暖的习惯,改造居民传统壁炉,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

  1974年英国出台《控制公害法》,对空气、水域和土地的保护作了全面规定。此后,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等多项法令。这些法令的严格执行与实施,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系列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

  1995年《环境法》应运而生,1997年,《空气质量法》出台,交通污染也逐步得到控制。

  此后,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例如,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对于周一至周五早7点至晚6点半进入市中心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征收5英镑的“交通拥堵费”,由此获得的收入完全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提高到目前的8英镑。

  同时,英国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伦敦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购买电动汽车可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碳排放税,甚至免费停车。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加以提倡,以代替汽车出行,政府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重视公众参与

  在英国的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随着污染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快速地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体系完备、涵盖范围广泛的大气污染治理法律法规系统。

  此外,英国政府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时发布,制定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并充分发挥公众共同参与的力量。

  在保障民众环境知情权方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英国不再是空谈,而是有信息公开和参与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实施措施。1992年英国政府颁布的《环境信息条例》中,明确规定拥有环境信息的公共机构均有义务向公民提供环境信息。英国公民更可援引《自由信息法》(1999)直接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公共机关不得拒绝民众要求。

  1985年和1990年通过的《地方政府法》、《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对那些有可能造成环境伤害的项目设施必须引入公众参与,公众有咨询和参与政府决策的法定权利。英国政府规定在准许该项目建设开工之前,开发商必须适时向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该报告必须给予公众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并参考公众和咨询委员会意见。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众参与领域还涉及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及噪音污染防治等环保领域的方方面面,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讨论使得那些没有被充分代表的弱势群体也能列入决策过程之中,提高了公众对环境决策的监督水平。

  绿色城市转型

  扩建绿地,同时利用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和及时的空气质量播报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即使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仍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以及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

  在污染治理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从2011年开始英国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

  伦敦的巴特西发电站曾是英国最大的发电站,被认为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巅峰时期每周烧煤达万吨,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155万立方米。1989年,巴特西发电站正式关停。

  2007年2月,时任伦敦市市长的利文斯通宣布环保规划,计划在20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把伦敦建成全球最环保的城市。根据规划,约750万伦敦市民将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换用节能灯泡。在商业领域,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被授予绿色奖章。

  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高度集聚的结果,需要进行综合性治理,其中产业转型是关键,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在今天的英国,绿色经济产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领域之一,预计至2015年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4%。绿色行业将创造4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升,到2020年,绿色行业从业者将达到120万人。

  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到时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要降低20%,石油需求量将降低7%。

  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社会,2007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全国建设10个生态镇。同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进行绿色评级,以提高房屋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排放,此类环保住宅将享受免缴印花税的政策优惠。

  政府还制订了推广太阳能计划,补贴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作为一个岛国,英国还充分利用海上风能,其海上风电站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