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洋观测机遇难求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许建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不仅要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力度,力争能预测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天气情况,还要具备预测几年、几十年内将要发生灾害的能力,使人类能从灾害源头上提前预防。而要对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测尚需大范围,乃至全球区域的、长时间的观测资料积累,更需提高对引起灾害的海洋或天气异常现象的认知程度。事实上,海洋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海洋和气候业务化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广宽海洋上(占地球面积的71%%)大范围、准同步和深层次调查资料的匮乏,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Argo剖面浮标,以及在2000年启动的国际Argo计划,给海洋和大气科学家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使人类深入了解和掌握大尺度实时海洋的变化、提高天气和海洋预报的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天气和海洋灾害的愿望终将成为现实。而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无疑是在呼唤人类亟须加强全球实时海洋观测。
国际Argo计划借助了国际上新开发的一系列高新海洋技术,如Argo剖面浮标、卫星通讯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在全球海洋中建立一个实时、高分辨率和全自动的监测系统,以便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海洋温、盐度垂直结构、环流和能量,以及水份平衡过程的了解,并揭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理,进一步改善模式的初始场和完善海气耦合模式,从而提高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能力,其中包括与ENSO有关事件(如洪水、干旱等)的预报能力和对太平洋十年涛动等的再认识。
以北太平洋而言,这一区域不仅拥有世界大洋里最强的西边界流——黑潮,以及全球海洋与气候系统里最大的年际变化现象——厄尔尼诺,还拥有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巨大暖池,以及全球最大的降水带——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因而一直是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海域,尚有许多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悬而未决,急需组织力量开展探索研究。然而,大洋环境观测资料,特别是长期、大尺度和实时海洋观测资料的严重缺乏,影响了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家在这一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原动力。
为此,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应加大在北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布放浮标的力度。这不仅因为Argo观测网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一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系统,其观测和积累的资料对海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我国这样一个饱受海洋和气候灾害影响的海洋大国,特别是过去长期以来对邻近我国的外海大洋和全球海洋观测重视不够,观测资料积累严重不足的国家来说,参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全球海洋观测:提高气候预测及台风预警能力 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建成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