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美丽中国梦 环保乡村行”之关爱留守儿童篇
柳荫镇麻柳河村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东北部,是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十六个示范点之一。在团中央号召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背景下,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美丽中国梦,环保乡村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一行31人乘车前往麻柳河村,开始了为期9天的乡村之旅。
初识:一张张童真的笑脸
7月7日上午九点,实践团一行乘车抵达麻柳河村。刚下车,还未及休息和整顿,他们就匆匆赶往村委会会议室。那里,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正翘盼着他们的到来。
“让我们欢迎来自西南大学的哥哥姐姐们。”村党委副书记田小亚话音刚落,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使劲拍打着,一张张童真的笑脸。紧接着,队员们一一上台自我介绍。“我叫刘杰,大家可以叫我‘杰杰’。”因为在重庆话中“杰杰”与“姐姐”同音,刘杰俏皮的玩笑让一张张小脸蛋笑开了花。气氛愈发热烈,哥哥姐姐们也开始鼓励小朋友们上台做自我介绍。
一开始或许是因为羞涩,小朋友们并没有踊跃上台。但很快,一位勇敢的小男孩站了出来,现场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当被问到有什么心愿或梦想时,他没有丝毫迟疑地说道:“我想要看到天空能够更蓝。”这个天真而浪漫的梦想让我们不禁为之惊讶,多么纯粹的梦想,“还天空一份纯净”其实也是我们资环人共同的梦想。
渐渐气氛愈发活跃,小朋友们没有了开始的陌生与羞涩,都争先上台展示自己,其中一对龙凤胎姐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据村委会领导介绍,这对姐弟的父母早已离异,纷纷丢下孩子外出打工,现在两个孩子跟着奶奶艰难度日。和姐姐比起来弟弟稍显羞涩,当被问及有什么话想对奶奶说时,弟弟黑黑的脸颊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小声地说了一句“奶奶,我爱你”。安静的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奶奶的眼边泛起了泪花。
一轮交流过后,大家对彼此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队员们决定玩一个游戏:抢凳子。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但孩子们热情高涨,欢快的笑声,灵动的身影,让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欢乐起来。一轮过后,队员张磊不幸成为了首轮淘汰者,在大家的“盛情邀请”下,他无奈向在场的9岁小女孩月月学起了傣族舞蹈,和月月比起来,张磊笨拙僵硬的舞姿引起了大家阵阵哄笑。
“我觉得这个课堂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帮助,能够锻炼他们的胆识。”看着场上的情景,田书记欣慰的说到。月月是她很熟悉的一个孩子,从小热爱舞蹈,还曾获得过学校舞蹈比赛前三名,成为一个舞蹈家是月月从小的梦想。但因性格较内向,很多时候月月都不敢上台表演,是哥哥姐姐们的亲切和友好让月月放开了胆量。
“我们把这次活动叫做‘九点半课堂’,与孩子们相约每天九点半,为这些父母不在家的孩子送去温暖,点亮他们心中的每一颗星星,在他们心底播下梦想的种子。”实践团队长向记者介绍。据悉,“九点半课堂”只是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结束后,资源环境学院“雷锋式班级”的同学还会与“留守儿童”们建立起“一对一”帮扶机制,开展“圆梦行动”,将恒久的爱播进这群孩子的心里。
相处:寓教于乐
经过几天的朝夕相处,实践团队员们已经和这群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天一大早,实践团一行刚到村委会门口,孩子们便都跑出来将哥哥姐姐们抱住,与他们手拉手走进教室,开始了一天的精彩课程。
环保:废旧纸盒也能再利用
“请问大家家里这种废旧纸盒一般都用来干嘛呢?”老师们手里拿着几个废旧的纸盒问道。“扔掉。”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那今天老师来告诉你们,把废旧的纸盒直接扔掉是非常不环保的做法,纸盒是由木材制成的,扔掉的纸盒多了,就相当于砍伐了一片树木,这是不是很可惜啊?今天,让我们来变废为宝。”
很快,孩子们都聚集在了老师们的周围,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手中的那些废旧纸盒,看老师如何变废为宝。只见老师们把几个大小不一的盒子组合起来,裁剪、粘贴、包装,很快,一个简易收纳盒就呈现在了大家眼前,孩子们看后都激动不已,跃跃欲试。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动起手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了各式各样的收纳盒。
“我觉得这堂课非常有意义,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寓教于乐。”一旁的田书记表示。
实践:小小实验背后的大道理
孩子们做完收纳盒后,老师们开始了另外一节课。他们端出了一盆水,拿出了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瓶,“下面,老师将空瓶装满水,把乒乓球放在瓶口,然后倒过来,大家猜猜乒乓球会不会掉下来呢?”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肯定会掉下来啊”一个小男生举手站起来大声说道。“好,接下来大家就来看看乒乓球到底会不会掉下来。”说罢老师把装满水且瓶口放有乒乓球的瓶子倒过来,“哇!快看,居然没有掉下来!”,孩子们惊叫起来。在老师讲解完原理以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做起了实验。“哇,你看,我成功了,真的不会掉下来呢!”刚刚那个说会掉下来的男生做完实验后惊喜地对身边的伙伴大声说道。
“我们开设这堂‘环保与自然科学课’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在为他们送去关爱与欢乐的同时,也能带领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实践团队员聂文帅向记者说道。
难舍:心愿采集,架起心灵之桥
7月12日一大早实践团的队员们就来到了麻柳河村村委会,为“最后一堂课”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很快,原本严肃的会议室被变成了极具氛围的联欢会现场。
早上九点,志愿者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联欢会拉开帷幕:孩子们进行了各项才艺展示,有歌曲独唱、葫芦丝演奏、舞蹈表演、诗歌朗诵等,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节目是月月给大家带来的傣族舞表演,柔软的身体、妙曼的身姿、娴熟的动作,赢得了现场阵阵尖叫与掌声。气氛高潮时,志愿者们也情不自禁的和孩子们学起了舞蹈,惹得在场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整个联欢会气氛非常活跃,会议室里充满着大家的欢歌笑语。
才艺表演结束后,为了能够更加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为他们送去关怀,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另外一个环节——心愿采集。孩子们在心愿卡上写出了自己的愿望,“我长大了想当一名飞行员”,“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我以后想像哥哥姐姐一样去关心别人,也一定要读上大学”,“我的心愿是希望我的家人能够永远幸福快乐、健健康康”••••••孩子们的愿望童真而又纯洁,简单而又美丽。“从孩子们愿望中可以看出内心对未来的向往,对父母之爱的渴望,我们一定会竭尽所能用爱去陪伴这些孩子成长。”社会实践团的一个志愿者看着孩子们的心愿卡表示道。
在最后,实践团队长的一席话让本来欢乐的氛围蒙上了离别的伤感,不舍与忧伤充满了整个会议室,“孩子们,我们与你们相处仅仅6天,但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们的单纯、善良和童真,无一不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哥哥姐姐的心,我们爱你们,希望你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希望你们能梦想成真!”
据悉,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此次赴麻柳河村社会实践主要围绕“乡村生态环保”与“人文关怀”两个主题,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的人文关怀活动即将结束,截止日前,活动已取得良好成效,不仅为孩子们送去了温暖,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同时也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接下来的几天,队员们将针对农村垃圾分流、污水治理、农药施肥污染等农村环保问题开展进一步的调研,以期为麻柳河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添砖加瓦。(文/王安琪 游璟 昌龙然)
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志愿者在教孩子们用废旧纸盒做收纳盒
孩子们在心愿卡上写下了自己纯真的愿望
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心愿
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影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赴沂逐梦”实践团队,用心点燃激情,助力留守儿童 福大学子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 心系沂蒙社会实践服务团传递青春正能量获得当地媒体关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 让爱同步——留守儿童关怀行动 “奉献乡村,服务社会”关注留守儿童 倾湿地浓情,还半城绿意 实践送关爱 绘画传真情 关爱残疾人士,有你有我 农学毕业就业问题 聚焦留守儿童 打造爱心常山 江西理工大学赴宁都为留守儿童送“智力”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