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活动信息 >> 环保活动 >> 正文

高校环保社团:如何从同质化中脱颖而出?

Eedu.org.cn 作者:刘晓星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9/12
摘要: 近年来,各高校环保社团纷纷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特有的辐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不过,高校环保社团也存在重活动轻实效、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活动内容趋向同质化。

本报记者刘晓星

近年来,各高校环保社团纷纷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特有的辐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不过,高校环保社团也存在重活动轻实效、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活动内容趋向同质化。

如何提升环保社团活动品质、高效地组织并引导大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高校环保社团面临的新挑战。

现象

看似一派红火 实则处境尴尬

学生对环保社团活动满意度不高,收获一般

高校环保社团组织开展了大量环保类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对高校环保社团举办的这类活动满意度并不算高。此前,北京林业大学对此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6.14%的学生对活动表示“满意”,大多数学生则表示“一般满意”;26.51%的学生认为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很有收获,大多数学生则认为收获一般。

活动雷声大、雨点小,办活动的社团费大力、不讨好。是什么让看似一派红火的高校环保社团项目面临如此尴尬的境遇呢?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嵚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社团的日常活动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特色不突出,创新不足。

调查中发现,高校环保社团的活动常常为了迎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节日,以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开展环保服饰秀、进行水质检测等方式开展环境宣传。有的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是邀请业内专家给学生做讲座,建有科普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的高校则邀请周边的中小学生进校参观,接受环境教育。“走出去”则是大学生到中小学校开设环保讲堂,通过课堂讲授、游戏互动等方式传递环保理念。活动大多以宣传为主,真正能长期坚持开展的不多,科技含量高的就更少。

在太原理工大学教师王慧看来,很多高校环保社团的活动内容比较局限,未能突破单一的捡垃圾、种树、废物回收等形式,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

原因

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高校环保社团活动今昔相似、校间雷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社团和外部环境等客观原因。

心态浮躁 急功近利

在采访中,一些长期从事环境教育管理的教师向记者表示,受社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浮躁的社会风气所影响,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一些社团只注重追求社会效应、新闻效应,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导致活动开展过程中徒有虚名,对公众的触动不大,达不到活动预期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社团发展背离了初衷。

定位不清 不成体系

不少高校环保社团不善于学习,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零散的知识宣传和活动上,定位不清晰,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长远规划,导致社团没有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宣传和活动显得松散无力、不成系统,更不要说工作创新、活动创优了。这样的发展思路,既不利于提高社团成员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思辨能力和行动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改进和创新,极大限制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单凭热情 缺乏调研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忠杰分析认为,很多社团在开展活动之前没进行调查研究,再加上受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限制,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所谓的热情,想当然地开展相关活动,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致使许多活动很难获得高社会实效,更遑论达到使公众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保护环境的效果了。

传承不畅 丢了内核

高校环保社团的活动及项目易受负责人个人特质及专业水平的影响,有的新任负责人尚未很好地领会社团的宗旨与特色,就急于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持续坚持的品牌。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在于社团缺乏内在精神与品牌特色的传承。

经费紧张 硬件受限

许多高校环保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年兴、两年旺、三年衰”的状况,而经费短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环保社团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成员会费和申请专门的基金或资助。筹措社会赞助的能力不足,是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资金的缺乏,使得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难以持久开展,最终导致项目中途夭折。

在采访中,很多老师和专家表达了相同观点:高校环保社团开展的项目很多需要长期投入,因此面临着紧张的财政问题。张嵚认为,高校环保社团活动获得的支持力度太小,许多活动经费都是团委出一部分,学生自己出一部分,经费有限,活动质量就会打折扣。

专家建议

专业先专注 治标要治本

高校环保社团区别于其他社团之处在于,它需要丰富的专业背景,不能只开展拉横幅、发传单、喊口号这种形式的活动,应通过专业建设,突出社团优势,促进社团的内涵发展。社团要创建精品文化,就必须在借鉴其他社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从心态调整、机制创新等方面综合着手。

■结合区域特点 打造独有品牌

除了思考“我想做什么”,高校社团还应该评估“利用现有条件,我能做到什么”。

高校环保社团活动创新,关键在于把握区域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在一些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环保社团,利用区位特点打造独有的品牌项目,已经成为社团成员的共识。

例如,清华大学绿色协会逐步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主办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开展海峡两岸环保青年对话,成立中美联合可再生能源暑期实践支队,参与世界青年环境大会等国际交流活动等。

北京林业大学发起的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是首都大学生第一个专项领域社团联合组织。协会开展的“绿桥”系列活动始于1997年,如今已成为首都知名的环保品牌活动。

吉林农业大学“绿野”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吉林省率先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松花江沿岸保护母亲河高校联盟,共有50多所高校的3万余名学生加入到联盟组织。近几年持续开展的“保护松花江”系列活动已成为品牌性活动。

■加强活动指导 培育核心骨干

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指导,这些点拨能够在把握社团发展大方向的同时,确保活动高质量、高层次和高水平地开展。

通常,高校环保社团由学院或学校团委负责管理,日常的运作由团委老师指导。在专家看来,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与监督,加强学生社团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增强社团发展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创新性。如由环保相关专业教师对环保社团新成员进行培训等。

同时,还需要重点建设一支出色的大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管理的核心力量,在学生社团开展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一名学生社团干部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该社团活动开展的质量。学生社团干部流动性强、交替快,因此,重视社团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工作,尤为重要。

■强化项目运作 寻求优势特色

太原理工大学教师王慧认为,要激发高校环保社团成员的创造力,调动其积极性,就必须从组织架构上入手,加强项目化运作。围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主题,鼓励会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开发特色项目,打开工作思路。

项目小组结合自身兴趣,开发可为领域,主动寻求专业指导,可逐步沉淀、发展出有价值的品牌项目。单个项目因专门团队的负责而得以推进,整个社团则因实施项目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在王慧看来,项目化运作还能有效避免社团换届带来的发展断层问题。社团若能在组织传承的基础上重视项目的传承,以项目为主体选任新的社团骨干,因事任人,则可促进社团品牌项目的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社团精神的有序传承。如果社团一直坚持项目化运作模式,必然积累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也能产生严谨、高价值的优势项目。

■加强校地合作 获软硬件支持

采访中,业内专家建议,高校环保社团要加强校地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高校环保社团要积极与国内、国际非营利性环保组织沟通和联系,分享环保工作经验与做法,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同时,要构架起高校与社会媒体、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各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社团不仅能借此开阔眼界,也能从中找到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如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绿之源环保协会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获得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10万元资助。绿之源环保协会还建有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淮安市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建设,申报获得资金资助,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服务地方的水平。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