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江苏 >> 正文

太湖:发展之路的镜鉴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无锡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9

  特约点评:《太湖:发展之路的镜鉴》理性回顾了无锡人民治理太湖的心路历程,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探索过程。有太多的启示、众多的教训、丰富的经验需要总结。从环保卫士的奔走呼号,到无锡人民共同决心治污,既有2007太湖蓝藻暴发的教训,又有市委市政府决策整治五里湖成功的实践。环保,成为无锡人民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推动力。

  我们的家乡,现代化的、文明的、和谐的、山清水秀的无锡,正在崛起。太湖美,依旧美在太湖水。

  “改革开放的30年里,太湖水同样惊涛拍岸,吸引了太多关注。站在30年的里程碑前,几代民众、历届政府共同祭出的,是一束被呼之为“生态文明”的鲜花。

  回望30年的太湖治理,民间从漠然、警觉转向奔走疾呼,官方从两难的无奈走向壮士断腕,一次次自我否定、一次次自我超越,都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鸣响了前奏。我们乐观而积极地看到,30年来,全社会实现温饱到小康目标后,环保意识的全民化已成为改革开放最大的精神成果。”

  人 大

  他们的作用不仅在于维护尊重了民间的治太呼声,更在于把民愿上升到了法的层面,为现今方兴未艾的太湖治理做了充分铺垫

  刚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职位上退下来,陆介标现在的身份是无锡人大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我15年的人大代表生涯正式宣告结束。”他淡然一笑,有点回味,有点自豪。

  许多人知道陆介标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从1996年起连续领衔发起《关于抓紧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污染的议案》等13个令人关注的民生议案,成为最早与民间环保力量呼应,并力主通过人大权力机关来敦促太湖治理的“先行者”。

  1996年2月,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即将召开,陆介标和当时的人大代表、市十中老师沈维夫一起商议议案内容。老陆说:“太湖蓝藻暴发逐年加剧,老百姓中已有人反映这个问题,目前看来,我们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太湖治理上,而这么大的环境问题,如果能通过人代会审议并作出决议,使其在法律监督下推进,就有可能取得好的成效。”议案在反复斟酌下完成起草,在人代会召开后的半天内,就有350名代表签名,并经大会审议通过,成为轰动一时的“头号议案”。

  1996年的春天,改制浪潮正开始拷问“苏南模式”,所有制形式的进与退,“温州模式”的咄咄逼人,这些外部环境并没有为“头号议案”的实施营造有利条件。在官方层面,GDP影响、治太资金、环太湖区域利益都成为刚刚开始的一场争论。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人代会结束后的第一次人大常委会上,有关部门拿出的治太实施方案因为目标不明、措施不实而未被通过。陆介标没有说错,权力机关的力量会成为太湖治理的有力推手。此后的五年,治太尽管还只是小修小补,措施也仅局限于检查企业超排、降低围网养鱼、禁售含磷洗涤剂等,但对政府部门来说,每年就治太问题向人大进行报告已不可回避。

  尽管“头号议案”更多体现了治太的象征意义,但不可否认,“举全市之力治理太湖”的局面开始形成。“面对当时苏州的一马当先、常州的紧追而上,无锡可以从经济发展大浪中抬头冷静看待太湖治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陆介标今天依然作出理性的评价,“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但无锡政府层面的民本意识已经觉醒。”

  继1996年之后,陆介标又领衔提出《关于加快清除无锡城乡河道积淤的议案》、《关于综合整治无锡城市河道水环境的议案》等治水大计,这些议案有的在人代会上作出决议,有的被列入政府重点目标工作。在人大推动下,无锡城乡6221条河道在8年中先后得到疏浚,机关事业单位每人每年100元“清淤费”也由此而来,成为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一个实例。与此同时,城区135条河道被政府列入三年为期的综合整治,在群众中反响强烈。

  今天看来,在轰轰烈烈的太湖治理史上,应该为陆介标以及和他同时代的数百名人大代表留下一笔。他们的作用,不仅在于维护尊重了民间的治太呼声,更在于力推民愿上升到了法的层面,为现今方兴未艾的太湖治理做了充分铺垫。

  政 府

  五里湖整治成功的更大意义在于凝聚了民心,并使1990年以来各自独立的民间和官方环保力量真正走向了联盟,普通市民的建言开始走进政府决策

  1989年的初夏,时任无锡市市长的王宏民与当时的江苏省省长陈焕友签订第一轮市长环保目标责任状。在这一个时点上,环境保护在名义上取得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说“名义”,是因为在改革开放最初的十年中,各种思潮的交锋此起彼伏,百业待兴的总体格局还刚刚铺开,在物质尚未足够富足的当时,社会的主流诉求依然是物质财富的积累。事实上,当年在市民中盛行一时的“下海”、“倒爷”这些时代用语,生动指向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注热点。

  事实上,从那时起的历届无锡政府,无不想在太湖治理上有所作为。然而,依照国际上成熟的“库兹涅茨曲线”来看,当无锡人均GDP未超过5000美元之前,环境治理的良好愿望必然与经济增长呈现此消彼长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咒语”中,1990年以来的十年时间,太湖治理与无锡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进行着“痛并快乐着”的磨合。

  十年磨合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城市来说,改革开放20多年中,全市经济总量翻了5番,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对政府来说,保发展还是保环境的“两难”选择趋于明朗,新世纪之初确定的“打太湖牌、建山水城”发展新思路,开始把无锡超前地推向了科学发展的前沿。

  2002年,在反复论证了“城市向太湖行进”的发展思路后,政府决定把太湖治理的“第一刀”落在被鱼塘、养殖场包围的西郊五里湖上。这样决策出于多方面考虑,其一,五里湖为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为无锡一市独有,政府如果连内湖都治不好,何以治外太湖?其二,环五里湖周边苍山为屏,这里山水组合绝佳,只要治理好,必是无锡最宜居宜游之地。

  政府在这一次治湖上的态度颇为严谨和审慎。就在当时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同意五里湖综合整治立项的同时,市政府就停批了涉及环湖土地和房屋的一切交易流转,并以最快的速度拿出环湖截污清淤、退渔还湖、动力换水、湖岸整治、生态修复、环湖林带建设等一系列科学治水的工程措施,当年一期工程5亿元的巨额预算书写了无锡环保史上的投资之最。

  科学的措施、务实的态度,使五里湖整治成效远超预期。搬迁48家工厂、拆除8万平方米房屋、分流安置人员近2000人,退渔还湖3282亩,五里湖水域面积由6.4平方公里扩大到8.6平方公里,湖水能见度从20厘米升至80厘米,水质从劣五类稳定进入四类,目前部分指标仍持续向好,甚至进入一类范围。这些被时间所验证的科学举措,在2007年太湖供水危机后,仍得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的高度赞赏,并要求在太湖全流域的治理上总结推广“蠡湖经验”。

  跳出治水本身来看,五里湖整治成功的更大意义在于凝聚了民心,并使1990年以来各自独立的民间和官方环保力量真正走向了联盟。2004年,在无锡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最后公示期,就有无锡市民向国家环保总局写信表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对家乡环保工作逐渐增强了信心”。事实上,在五里湖整治的6年中,市领导就多次指出“不要排斥反对的声音,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许多普通市民的建言献策因此被吸收进政府最终的决策。

  五里湖是无锡科学治理太湖的发端。2007年5月29日,外太湖水源地不期突发供水危机,此后一年来,政府层面对太湖治理的反思愈加深刻,在全面总结“蠡湖经验”的同时,相继推出“治太保源6699行动”和“环保八大行动”,从水里水外各个方面做出细致入微的防范和治理。与此同时,从治太延伸开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太湖保护区规划建设、政绩考核体系调整等等重大战略,又使政府在改革开放30年的关节点上彻底完成了执政理念的率先转型,为下一轮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民 间

  民间环保力量高调进入公众视线,并形成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民众根基

  无论刮风下雨,家住羊腰湾的吴寿鑫每天都要推窗观察室外“冷渎港”河道水质,然后在用了多年的软面抄上记下当天水色和气味。

  这本“水日记”,吴寿鑫写了8年。与8年前不同的是,老吴现在是个名人,他在去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环保卫士”称号后,就不断被各类媒体追踪采访。让邻居们觉得了不起的是,老吴如今是可以和市委书记、市长直接对话的人,他递交的环境举报基本上件件有落实。去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还专门给他写信,希望他“影响带动更多的市民关注环保”。

  吴寿鑫69岁,从事地理教学40多年――从太湖治理的民间启蒙来看,是个不得不说的人物。

  1990年夏,太湖蓝藻暴发,梅园水厂减产,116家工厂停产让水于民;1994年,藻患变为湖泛,城市取水口向外延伸。在那个不少人还不知环保为何物的年代,还在旅游职校任教的吴寿鑫两次在《中国旅游报》上观点鲜明地提出“太湖水SOS――水污染向无锡旅游业亮黄牌”,并满怀使命呼吁“救救太湖”。

  上世纪90年代初,摆脱了思想禁锢的人们更多还沉浸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中,脱贫致富是民间最大的冲动。这样的大环境下,吴寿鑫的两声呐喊显得那么微弱。然而,今天回头寻找无锡民间环保力量形成与发展的蛛丝马迹,这两声呐喊却有着石破天惊的意义。

  吴寿鑫对水的关注,受到当时少数一些环保义士的影响。至今仍被屡屡提起的典型人物就有离休干部杨国新及其弟弟、儿子等组成的护水“杨家将”,他们不仅自发组织了生态研究所,还年年自费监测太湖,并积17年经验于1994年写出了《综合治理太湖污染方案》。

  相比于刚摆脱温饱困扰的广大普通市民,吴寿鑫们对于太湖治理的诉求,在当时显得曲高和寡。越来越多的河浜被垃圾填塞,高楼抛物屡见不鲜,污水直排屡禁不止。看到这些,吴寿鑫又连续向市人大、市政府和媒体投书,先后提出“治湖先治河”、“政府治水,更要百姓护水”、“河道整治须加强截污”等建设性意见。庆幸的是,在长达8年的“上书”历程中,聚集到吴寿鑫身边的环保志愿者越来越多,在2002年老吴起草的“治理古运河水质呼吁书”上,自愿签名群众就有上百人;由学生袁婷、黄晓璐等50人呼吁拯救的“臭水沟”沁园浜,成为全市88条断头浜整治的样板。

  2007年,以吴寿鑫、刘光玉等9人被政府授予“环保卫士”称号为标志,无锡民间环保力量开始高调进入公众视线。20多年前发端于民间的点点星火,开始有了燎原的力量,而这一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必将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民众根基。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Tags: 太湖,发展之路,水治理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