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江湾城绿化超50% 初步成为人居生态典范
成片的湿地中,居民散落而坐,原生态的河道岸边树木错落有致,芦苇荡里不时有野鸭游过。在这里,看到的是美丽的风景,嗅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和植物的芬芳,听到的是水的流动和鸟语虫鸣,皮肤接触到水时,感觉到的是爽快和舒适。这里不是旅游景区,而是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的生态走廊。
新江湾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德兴自豪地表示,新江湾城完善了生态环境、水系循环、道路交通、景观构架、生活配套、市政设施六大系统,已初步成为人居生态的典范,一个国际生态社区已初露端倪。
绿色理念先行
新江湾城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绿色,整个社区绿化率达到50%以上。杨德兴告诉记者,从开发之初,新江湾城就把绿色放在重要地位,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居住,先环境后建筑”的开发原则,成片开发的过程强调环境、经济和生活多目标平衡,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生活配套等都留足了空间。目前,社区形成了包括“生态源”、新江湾城公园、园林式道路绿带、生态走廊绿带及居住区绿地等在内,以绿色廊道连接主要生态板块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通过绿色廊道将所有绿地沟通连接,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
据介绍,新江湾城开发前由于长期弃置,出现了大面积自然恢复现象,如湿地连片,草木丛生,鱼虫生息,鸟类繁衍,但侵害性植物肆虐、恶性杂草蔓延、蚊蝇孳生也时有发生。如何对该土地做到既不荒芜,又能最有效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呢?经过专家反复研究,新江湾城首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生态“保育”与“恢复”技术理念。
新江湾城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柏泉介绍说,社区的“绿肺”是生态保育区。作为上海市区首次成功建立的生态住宅区内的自然保育地,这里采取全面生态保护和局部生态恢复的技术途径,仅新建一座吊桥与外界相通。保育区内处处树横斜、鸟相嬉,野趣浓郁。生态走廊也是新江湾城街道的重要绿地,它全长2.7公里,宽500米,生态走廊在养护过程中,多年来采用各种生态养护措施,如放养灰喜鹊、放养蚯蚓、天敌保护、生物防治、树枝树叶粉碎回归土壤、野草梳理等,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个人工再造的自然场所。
设置绿色门槛
据了解新江湾城在出让土地的同时,明确要求开发商建设生态建筑,而这方面的要求也让开发商增加了投资。
新江湾城在地块出让条件中规定,开发必须按照低碳社区、绿色建筑的标准执行,区域内共同面临的节能、环保等问题都应当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地下管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也要体现环保、可持续理念。据介绍,社区里有一个房产项目就运用了多项生态技术,从空气、采光、排水、隔音等各个方面使居住者能够充分享受湿地生活的自然清新。不开窗也可以实现空气对流,24小时引入自然新鲜空气置换环境污染、装修污染、生活污染等有害分子,使室内空气与新江湾城湿地空气时时保持一致。
共建绿色生活
新江湾城建设生态型城区时,也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居民共建绿色生活,在社区内形成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如今在新江湾城社区,公众参与机制日趋完善,群众性的创建“绿色”活动随处可见,“绿色小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环保志愿者不断涌现。这种公众参与在城区环境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上海将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 上海首发儿童环保画册 访义乌园林绿化管理局 义乌绿化调查 上海将在全国率先印刷绿色环保的中小学教材 上海试点“全息太阳能社区” 2010年上海市大学生绿色营报名正式开始 上海海洋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保存完好 2010年上海节能宣传周启动 “绿”动上海,世博会引领全球绿色建筑新实践 城市中心区应多建量大质高绿地 广饶“三网”织绿生态新家园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