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保NGO寄语二零一零年 |
|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6 11:34:58 | 【字体:小 大】 |
编者按
2010年,当新年第一场大雪悄然飘落,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又再一次启程。 近年来,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致力于推动环境行为中的公众参与,并促进环境决策公平。2009年,从金沙江水电开发,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再到低碳生活实践……不时出现环保NGO忙碌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了公众参与向前发展。 同时,随着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公众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诉求日渐强烈。作为一个普通的公众该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参与意义是什么?很多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2010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将在政府、公众、民间环保组织的良性互动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本报特约请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WWF、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绿家园、“绿色昆明”等多家民间环保组织负责人为我们展望2010年,并约请更多有志于环境保护的读者与我们一起分享2010年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每一次进步,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每一次成功喝彩。
自然之友总干事 李波
践行我们的公民责任
2006年2月22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颁布了。这是国务院各部门中第一部具体规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部门规章,也是中国环保领域的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 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就没有停下过脚步。作为最早的会员制本土环保公益团体,自然之友和全国各地的会员一道荣幸地见证和参与了其中很多重要的过程。 短短的4年,无论是每一次申请环境信息公开,还是对项目环评报告公示做出正式的回应,或者是帮助长期深受污染困扰的会员家庭向相关部门或者企业反映受害者的心声,我们对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意义和作用深信不疑。 公众参与和环境信息公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没有充分的信息公开,没有获取信息的通畅路径,公众参与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而缺乏充分的公众参与渠道,如公众可以参与的论证会、座谈会和听证会程序和制度,对环境风险的不同意见和评价方法之间没有公开的博弈机制,环境信息的公开充其量只能充当某些意见的佐证。 回顾2009年,自然之友在各地的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希望通过会员的行动,努力成为关心当地环境保护的负责任的公民。自然之友的会员将在2010年以更高的热情和专业性践行公众参与的公民责任。 2010年伊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公众在环境事务中的参与必将走得更远。公众参与的实践将越来越有力地证明:公众参与可以在公正、公开和公平的原则下,在越发重要的环境事务中有力地支持和谐社会的建设,让多样化的利益群体在资源利益和环境担当两方面公平分担,从而实现和谐共赢。同时公众参与也是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在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互信的基础上,同时包容多重群体利益和群体需求的计划才能赢得最坚实的社会支持,公众参与具备较强的纠偏能力,并能及时调和利益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保证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 2010年,自然之友将赋予公共参与绿色和低碳城市建设更多的意义。无论是宏观的议题——凸显国家竞争力的绿色经济将如何引领低碳家庭、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的选择,还是具体的议题——中国城市的垃圾政策将如何为绿色的城市、健康的城市、包容的城市和可循环的城市增添新的注释,自然之友和所有的会员都将身体力行,实践公众参与的责任和权利。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军
我们手中也有权力
2009年年末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让公众清晰地意识到,污染排放将严重制约中国的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由此成为大众话题,这为2010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契机。 而除了作为个人在生活中节水、节电之外,公众参与减排还有另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绿色消费。2010年扩大内需政策将使国内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也意味着绿色消费蕴含巨大的潜力。 近年来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以及触目惊心的儿童血铅超标案例,让无数国人感到难过甚至愤怒。但造成严重损害的企业产品,却常常凭借环保上的低投入形成的价格优势而走俏市场。这样的现象一次次传递着扭曲的市场信号,变相鼓励企业降低环境标准,通过减少环保投入来赢得市场竞争。 要制约这样的“向下竞争”,就需要广大消费者能够做出绿色选择,也就是在采购时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证明已经改正之前谨慎选择其产品。 绿色选择的条件今天已经具备,在政府扩大环境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我们作为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收集到超过5.5万条的企业超标违规记录,其中有大量的本土企业,甚至包括一些拥有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很高的跨国公司。 如果消费者能够留意这些超标违规企业名单,留意他们的品牌,下一次走进超市,就可以识别超标企业生产的产品。 消费者一念之间的选择,会给企业发出一个正向的市场信号,形成真实的市场压力,促使企业考虑其违法排放行为给品牌和市场份额带来的影响,促使其改进环境表现。 事实上,从2009年8月起,一批在中国大量采购的跨国公司,先后开始定期将其供应商名单和我们的企业监管记录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其中有政府公布的违规超标企业,他们就会通知供应商,并要求其做出说明,进行整改,并公布相关情况。绿色采购推动了在华企业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其终极动力来自西方国家关心环境保护的消费者。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在华销售的企业不愿对自身的污染排放做出说明和整改,更没有意愿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们认为,作为消费者的中国公众不应再沉默。要避免消费增长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消费者必须善用自己的购买权力。2010年,我们将开展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绿色选择项目。我们相信,绿色消费最终将极大地拉动在华企业节能减排,我们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 廖晓义
让环保深至心灵
跨过2009,北京地球村就14岁了,14岁是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的标记,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的使命,这就是通过绿色生活与绿色社区推动公民参与。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环境保护被认为有两大领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这种行业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领域,使得公众参与是有限的。地球村从成立之日开始,就在探索和拓展着公众参与的第三领域,这就是绿色生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生活来参与环保。我们最早是5R生活方式来描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评价、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不食野生动物制品。之后我们发现,限于物质层面的绿色生活还是不够的,于是逐渐朝着生命环保和心灵环保深化。 在深化绿色生活的同时,地球村对于绿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也在深入。 1999年,我们和北京市宣武区政府共建了中国第一个绿色社区的试点,立足点也是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培育公民的参与能力,包括监测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选择绿色生活。 10年之后,2009年,我们又和北京市东四街道、万通公益基金会共建了乐和社区。乐和社区将乐和人居、乐和生计、乐和保健、乐和伦理、乐和治理作为整体,而这是与我们在红十字基金会资助下在四川地震灾区探索的低碳乡村“乐和家园”的5个方面相对应的,连接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的是一个公平贸易服务平台,搭建这个三位一体的新型绿色社区模式的目的,是探索生态文明的落地模式和城乡共生的公众参与之路。 无论是绿色生活还是绿色社区,都需要从浅绿到深绿的探索。如果说公民没有对自己健康的关注,没有生命意识的复苏,不可能有环境意识真正的建立。2010年,我们应该发起一场讨论:究竟什么是高品质的生活?如果这个问题真的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思考,公众参与就会走上一个台阶。如果说环保深到生命,是从树叶深到树干,那么环保深到心灵,则是从树干深到树根。 很多人解决气候变化的方案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个努力是好的但是还不够。假定人类所有的能源都是可再生,那么我们的水源、土壤、原始森林和3000万相依为命的物种呢,他们能再生吗?如果不治理人类的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一旦没有能源的约束,人类可能更加有恃无恐地把自然界吞噬一空。搞环保如果不去刨这个根儿,那么无异于舍本逐末,或者隔靴搔痒,也很难动员大众的心和力量来参与环保。
[1] [2] [3]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