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阿拉善SEE协会打造心灵绿…
环保NGO寄语二零一零年
让污染信息阳光化
环保NGO首开合作推介先河
老人为长江生态奔走近20…
用公益诉讼遏制“环保不…
民间组织怎样专业化?
公众倡导型环保项目推进…
给人生之船抛一个锚
绿色珠三角应松绑香港环…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研究 >> 能力建设 >> 正文
高级搜索
环保NGO “配角”转向“主角”
作者:李天宇 文章来源:《记者观察》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6 8:08:50 | 【字体:

  环保民间组织主张环境友好,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开展社会监督,参与环境决策,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圆明园,历史之园,文化之园,生态之园。

  北京,一个缺水之都。既然缺水,那么减少水的损失也就成为必须。

  2004年9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始施工。2005年3月24日,环保人士向人民日报记者发出电子邮件:圆明园正在进行防渗工程,铺了很多白色的防渗膜。这样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希望给予关注。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圆明园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保护还是破坏》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3月3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叫停该工程,责成补办环评报告;4月1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听证会,“自然之友”、“地球纵观”、“地球村”等环保民间组织负责人在听证会上发言,明确反对防渗工程。

  由此,环保民间组织,也既媒介所说的“环保NGO”高调走进政府和普通民众的视野。有人说环保NGO保护了圆明园,圆明园成就了环保NGO。

  2005年7月15日,环保民间组织发起了“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建议实施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8—9月,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实施完成,圆明园防渗整改湖注水,水面恢复。2006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出台。

  环保民间组织悄然兴起

  中国环保NGO的出现和发展机缘来自上世纪中国社会领域发生的体制变革,政府管理开始走向法治化,并逐步向社会组织让渡公益资源,并开放公民活动的空间。各种公益和互益性的NGO 大量出现,增强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许多自发的、包括环保NGO 在内的公益慈善性社会团体成为关注生态危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正、积累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978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这是最早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环保民间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推动民间的环境科学学术交流与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1年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注册成立,1994年“自然之友”在北京成立,我国由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诞生和兴起阶段。

  1995年,环保民间组织发起保护滇金丝猴和藏羚羊行动,迎来了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环保民间组织从公众关心的物种保护入手,发起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树立了环保民间组织良好的公众形象。1999年,“北京地球村”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成功进行了绿色社区试点工作,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开始进入城市、走进社区,把环保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和接受。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走向发展阶段。

  2003年和2005年的“怒江水电争鸣”和“26度空调”行动,多家环保民间组织开始联合起来,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环境的发展目标而一致行动。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由初期的单个组织行动,进入相互联合、合作时代。环保民间组织活动领域也从早期的环境宣传、特定物种保护等,逐步发展到组织公众参与环保,为国家环境事业建言献策,开展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中国环保民间组织正在走向壮大阶段。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中国的环保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部分,中国环保民间组织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环保民间组织一二三

  在环境领域,出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草根)两种不同来源的环保NGO。前者是指政府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如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各地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后者以公益性“价值观驱动型”组织为主导,由具有忧患意识和公民意识的社会精英及普通公众发起,以民间形式对环境危机予以反应。以1994 年“自然之友”的成立为标志,其后十余年,草根环保NGO 大量涌现。高校环保社团也呈勃兴之势,并在近年来出现明显的地域性网络化和社会化现象。

  目前全国大约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近3000家,其中,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近1400家;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200多家;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共1000多家;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70家左右家。

  环保民间组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及东部沿海地区;其次是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生态资源丰富省份;其他地区的环保民间组织相对较少。

  我国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民间组织“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和“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方可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限于上述条件,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在各级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率较低,仅为23.3%;有63.9%的在单位内部登记(学生环保社团在学校登记)或工商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有部分环保民间组织未办理任何注册登记

  目前环保民间组织有从业人员20多万人。环保民间组织规模普遍较小,平均每个环保民间组织的全职人员在25人左右;在民间自发的环保组织中,有近三分之一只有兼职人员而没有全职人员。环保民间组织人员中,50%以上拥有大学以上学历,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环保民间组织负责人达90%以上;

  在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起步晚,成长迅速,发挥作用明显,但发展不均衡,骨干人才偏少。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数量多、管理规范、能力强,但独立性不够,一些省级以下的组织开展活动不经常;学生环保社团数量大、热情高,但组织不稳定,负责人变动频繁;由民间自发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较活跃,数量少,组织松散,存在内部机构建设不完善,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国际环保组织驻大陆机构数量少,工作条件好,但普遍在大陆没有注册。

  影响公众环境意识

  近十年来,环保民间组织在我国环境保护历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和世界环境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普遍觉醒,在城市精英中形成了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大人群,公众对环保NGO推动社会参与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社会转型导致的不公平问题在环境领域出现激化,促发部分环保NGO转向公共领域,将公平的发展理念和环境正义融合进自己的项目与活动,有意担当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角色。

  环保民间组织通过组织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包括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0年5月31日,“自然之友”启动了我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羚羊车”。几年来,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已经深入200余所学校,与两万多名中小学生共同感受自然、关注环境;先后受到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6次接见的78岁高龄老军人朱再保,离休后坚持22年从事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在湖南岳阳市城乡组织开展了140多项次、累计3000多万人次参加各类环保宣传教育活动;1999年底,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志愿者徒步嘉陵江两岸环保行,历时45天,行程1170多公里,途径4省(市)、23个县、120多个乡镇,传播环保理念、开展环保活动;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先后举办了8期“重庆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师培训班”,对600多名教师进行了环境教育培训。

  近年来,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倡导公众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已经成为环保民间组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的重点。“北京地球村”以申奥为契机,在北京市积极推广绿色社区的建设,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肯定与支持;由多家环保民间组织联合会发起的“26度空调”活动也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每年组织万人参与环境文化节等。环保民间组织环境宣传教育的努力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保护母亲河行动”、“索南达杰藏羚羊自然保护站服务”、“北京动物园志愿者导游”等已经成为环保志愿者服务的知名品牌。

  为环境事业建言献策

  环保民间组织主张环境友好,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开展社会监督,参与环境决策,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2年,重庆市决定在主城区建三十万千瓦燃煤发电厂,市民反映强烈。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市民召开研讨会,建议政府停建这项以牺牲重庆市主城区空气环境为代价的工程。2003年底,重庆市政府停建该工程,中国电力报用一整版报导“火电建设遇到了NGO的挑战”。

  2005年4月和10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先后组织了百名专家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和九寨国际环境论坛,就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水环境战略、能源与环境战略和环境投融资战略等,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递交了五份环境决策建议书,为国家环境决策提供支持。

  2003年8月,云南省提出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两库和13个梯级水电站的开发方案,引起各界专家的质疑。2003年11月底,“绿色流域”、“绿家园”和“自然之友”共同呼吁保护怒江,得到众多环保民间组织响应,由此引发了怒江开发支持方和反对方的社会大讨论。

  2004年2月,“绿色流域”通过云南省政协部分委员提出了“保护怒江、慎重开发”的提案,环保民间组织代表也就此上书中央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部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邀请36位生态、农业、林业、地质、遗产保护、水利水电、鱼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专题研究怒江开发问题,形成了“保护怒江、慎重开发”的共识。

  2004年9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始施工。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圆明园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保护还是破坏》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3月3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叫停该工程,责成补办环评报告;4月1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听证会,“自然之友”、“地球纵观”、“地球村”等环保民间组织负责人在听证会上发言,明确反对防渗工程;7月15日,环保民间组织发起了“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建议实施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8—9月,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实施完成,圆明园防渗整改湖注水,水面恢复。2006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出台。本刊记者/李天宇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