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
7 城市规划
7.1 一星级的绿色规划
7.1.1 贯彻四线,严格保护历史和自然遗产
城市规划用紫线把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住,用绿线把绿地控制住,用蓝线把水系统、水源保护地保护住,用黄线对两种类型的公共投资所引发的周边土地价值明显变动区域进行管制,比如垃圾转运点、垃圾处理场、公交车停车站、污水泵、污水处理场站等用地范围应尽早确定并长期固定不变。
7.1.2 土地混合使用
我国长期以来被传统的分区规划的思想所主导。将工作、生活、休闲和交通等功能分区截然分开,所以现有开发区的模式并不是理想的人居模式,而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旧模式,不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设计的,是为工厂设计的,所以这类城市就会形成严重的钟摆型交通,开发区一到下班就显得非常萧条,城市空间效率利用很低。应实行土地利用功能的适度混合,只要噪声、废气的排放能够达到标准,在建筑容积率(开发强度)一定的条件下,允许用户将有关联的项目放在同一地块上;例如,大学与住宅,商贸展览与宾馆饭店等等,同时,还应倡导混合用地和绿色建筑的综合拍卖价评估或挂牌经营(图25)。
7.2 二星级的绿色规划
7.2.1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日本
通过立法规定,15m以下的地下空间为全民所有,通过精心设计,日本的地铁可以做到多层,而在我国,管道、地铁、地源热泵、深层的能源利用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地下空间难以综合利用,必须通过地下空间的整体设计来实现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
7.2.2 立体社区
立体社区的构想是把不同的功能单元建筑复合使用并相互连接。没有关联的建筑通过在空间上重新组合和排列,通过步行道把它们串通,变成功能纵向混合的建筑,形成多样化混合使用的社区。这样社区就变得非常有活力,城市就业的均衡性、交通的能耗、交往的空间也等可大大的改善。要把居住、商业功能的建筑重新组合,加上走廊,就等于是节地节能的立体社区(图26)。
7.2.3 旧城改造填充式开发
在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深圳,实行旧城改造填充式开发,可以节地,节能,造就城市独特的景观。填充式的建筑,即在两个房子之间,加建一个混合用途的建筑,再加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立体农场的开发,这样将原有的建筑进行扩张和逐步改造,使原有的社区变得非常的绿色、生态和人性化,使人们的居住空间更加美好(图27)。
7.3 三星级的绿色规划
政府部门要逐步实行绩效规划(performance zoning)。对于一幢建筑,除了考察容积率、绿化、高度等传统开发因素外,还要考察废气、废水、噪声等必须低于许可标准,在此基础上可以允许业主调整建筑用途,这就是一种以生态环境绩效为原则的规划管理新方法。这种绩效规划将大大地调动建筑功能自主性的调整,同时又不会妨碍社区的正常生活,通过市场的力量把土地的混合利用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生态城市规划的作用是:①明确城市的定位,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区、坪山新区,由原来工业区转变成一种生态的新城区;②要把山水、景观、树林、绿地、交通进行科学理性的安排和均衡布局;③把项目按照一星、二星、三星标准循序渐进地进行优选安排;④协调建设时序,科学推进;⑤要把这些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设施进行协同联接。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规划本质上起着沟通、联络、发挥城市整体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的作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从绿色建筑开始,到生态规划节点,再到整个系统的优化。这样,深圳就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先锋,也将成为一个人居环境最优美的城市。
未来,笔者相信若干年后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想,“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参与这座城市的设计建设真是太幸运了,有这样一个实验场能够让我们去创新和实践,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作者简介: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经济学/工学博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