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注我们的生态:荒漠攻守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注我们的生态:荒漠攻守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周兴旺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22

    “朝是良地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这样凄厉的悲歌依然在我国近四分之一的国土上空回荡。考古学家早已确认,如今的罗布泊曾经孕育过水草丰茂、人烟阜盛的楼兰古城。当楼兰美女被孤寂地遗弃在茫茫沙海之中以后,我们蓦然回首,曾经的家园已经满目荒芜。
    “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温总理掷地有声的誓言喊出了当代中国人守护自己家园的铮铮决心。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防治荒漠化大决战正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打响。      ——题记

    1959年,已故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向沙漠进军》一文,文章如是描述了被风沙吞噬的榆林城的惨状: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2008年初夏,记者登上了榆林城北十里的万里长城镇北台,但见长城内外,树木葱茏,绿意盎然,良田阡陌,纵横交错,好一派“塞上江南”景象。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地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跨区域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50多年来,榆林人已累计保存造林面积1868.9万亩,固定流沙700多万亩,榆林城北被沙漠吞没的失地已经被基本收复。千百年来,这里头一次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放牧和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四分之一的国土正时刻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除了打赢防治荒漠化这场硬仗,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心腹大患

    我国是遭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土处于荒漠化的状态,4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滚滚沙尘,中国人已没有退路。

    荒漠和沙丘、恶劣的天气、缺水、贫穷,这一环扣一环的苦日子压得甘肃民勤人喘不过气来。
    于是,许许多多的民勤人不得不背起行囊,远离故乡出外谋生。
    民勤县位居石羊河尾部,是一个被沙漠三面包围的农业县,中国第二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在此已呈握手之势,沙漠正以平均每年4-5米的速度推进蚕食。
    民勤极度干旱,严重缺水,其年降水量仅数十毫米,蒸发力则高达3000毫米。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每年正以0.5-1.0米的速度下降,大部分地下水已成为无法饮用的苦咸水,部分水井已打到了300米深。惟一的地表水石羊河几近断流,所有能流下来的石羊河水都储存在惟一的水库——红崖山水库之中,但红崖山水库已遭受严重污染,连庄稼地也不能浇,水污染让极度缺水的民勤雪上加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的农民开始逐步往外寻找生路,如今外出谋生的已达10万余人,大量耕地和村庄被废弃。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自2001年以来,温家宝连续就民勤问题作出的这样的批示已达11次。
    民勤县是阻止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汇合的重要屏障,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一旦民勤这道屏障被沙漠突破,整个河西走廊将会被拦腰截断,甘肃、陕西乃至华北的诸多地域,将直接暴露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下。
    2007年10月1日,温家宝亲赴民勤考察,他指出,如果真的在国家地图上把民勤县抹掉了,这将是个永远的遗憾,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反之,如果我们把民勤绿洲恢复了,那就表明我们国家有能力把全国荒漠化地区逐步治理好。从这点上看,民勤治沙工作既能起到警示作用,又有示范意义。
    民勤反荒漠化决战的打响,标志着中国最大规模的防治荒漠化行动进入了关键阶段。
    打开中国的荒漠化地图,可谓触目惊心。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有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遍布东经74度到119度、北纬19度到49度的广阔空间,涉及18个省、498个县。荒漠化深重地影响着4亿人的现在和未来,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有541亿元之巨,相当于西北5省3年的财政收入。
    荒漠化导致沙尘暴频发。1998年4月18日发生在新疆的特强沙尘暴,遮天蔽日,飞沙走石,所到之处如黑夜一般,伸手不见五指,风沙过后除了黄沙荡然无存,直接损失高达10亿元之巨!这场沙尘暴甚至还到首都北京逞了一次威——沙尘连续几天盘踞在北京的上空,似阴魂不散,最终以“泥雨”闹京城,给北京一次“泥浆洗礼”结束。
    严峻的荒漠化形势是发展中的中国名副其实的心腹大患。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指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巨大,全国还有1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和30多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影响着4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大难题。
    大多数中国人对罗布泊这个名字绝不陌生。这里,曾经承载了一个人口众多、繁花似锦的古代楼兰王国。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专门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从此,楼兰一直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繁荣大都市闻名遐迩。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如今,从卫星图片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是活生生的湖泊消亡的实例。
    实际上,以盛产“楼兰美女”著称的罗布泊到1972年,水面面积尚余450平方公里。它的最终消失时间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
    罗布泊是中国众多城镇被荒漠吞噬的悲剧中最让人痛心的一幕。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有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场,横垣东西的五大草原历来让世人称羡。内蒙古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有草原12.3亿亩,80年代是11.8亿亩。但如今可利用的牧场只剩下5.8亿亩。仅30年的时间,草场惊人地萎缩了56%!今天的内蒙古,荒漠化土地已占其总面积的60%以上,全自治区自西向东几千公里长的地带上,分布着10大沙漠和沙地,2/3的农田被沙丘围困,随时都有被沙漠吞噬的危险。
    有关专家多次告诫:一旦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沦陷,北京和天津也就危在旦夕!
    面对着滚滚沙尘,中国人已经没有可以退让的场所。

    拼死抵抗

    石光银是我国第一个“治沙英雄”。他带领乡亲们探索科学治沙的模式,将沙漠防治与资源开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沙之路。

    在陕西省定边县,没有人不知道石光银的。
    石光银有名,是因为他是我国的第一个“治沙英雄”。
    石光银的家乡在定边县海子梁乡,从能记事的年龄起,石光银就对沙尘暴的危害刻骨铭心。“我8岁的时候,和同村的一位5岁的孩子一块出去放羊,遭遇到了黑色的沙尘暴,我侥幸捡回了一条命,那位同伴却没被找回来。”石光银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与沙害干到底。”
    海子梁乡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由于植被被人为的破坏,沙害变得肆无忌惮。“从1970年到1980年,我们家就被迫搬了8次。”石光银说,“不制服风沙,我们将无家可归。”
    石光银从20岁担任生产大队大队长开始,就尝试着带领群众大面积造林治沙,先后在海子梁村造林治沙1万亩,在同心干村造林治沙4000亩,使茫茫沙海中出现了绿洲。初战的成功,坚定了石光银向沙漠宣战的信念,心中升腾起一个人生的理想:“我要实实在在地干一件事,治住沙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84年初,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台后,石光银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农场场长的职务,带领妻儿,把家从农场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沙3000亩的合同,成为榆林地区个人承包荒沙造林的第一人。
    石光银喜欢先啃硬骨头,四大壕村边上的狼窝沙风沙危害最烈,石光银就举家搬到了狼窝沙。
    狼窝沙,顾名思义,是一个只听得见鬼哭狼嚎的地方,大白天里也没人敢闯进去。
    种上树苗,被埋,再种上树苗,再被埋......同去的乡亲们实在撑不下去了,一个个撤出了战场,只有石光银一个人面对着肆虐了千年的狼窝沙。
    为了买树苗,他不记得自己究竟卖掉了多少只羊、多少头牛、多少匹马,去过多少次村民家中说服动员,可一场场狂风刮走了一切——只剩下不时冒出沙堆的空酒瓶子。
    三战三败,石光银跪倒在沙丘上,欲哭无泪。“老石啊,乡亲们全都看着呢,咱可不能灰溜溜地半途而废。”这一回,轮到妻子给石光银做鼓励工作了。
    石光银重新站起来了。他背上干粮,步行几百公里,三下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流动沙地蔽障植树法。
    又是一年春风起,石光银再次带领500多人,用驴车拉着树苗和10多万公斤麦秸、沙柳、沙蒿,再次开进狼窝沙。和过去不同,石光银先让大家将麦秸、沙柳、沙蒿每隔三四米埋进沙地,搭起一排排蔽障,然后把树苗栽在蔽障之间。
    “那40多天,我们吃尽了苦头,受够了罪。”决战狼窝沙的情景,石光银至今记忆犹新。大沙地里,他们哪里黑了哪里睡,住的是用柳条和塑料布搭起的地窝子,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咬都咬不动的干粮疙瘩,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冷水,人人嘴角都起满了泡,脸晒成了“黑包公”。
    天道酬勤。过了些天,石光银惊喜地发现,新栽的杨树枝上长出了鼓鼓的嫩芽。狼窝沙有法治了。
    “先搭沙障后栽树,围栏管护相跟上;杨树柠条搭配好,沙柳锁住大沙梁……”慢慢地,石光银悟出了治沙的门道。在以后的盐化厂、草滩墩等攻坚战中,他的这套“治沙经”屡试不爽。
    从1964年开始治沙算起,40多年来,石光银和他的伙伴们累计承包荒沙、荒滩22.8万亩,己治理19.5万亩,植树2000多万株(丛),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近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为表彰石光银治沙的巨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授予其“世界优秀林农奖”。
    石光银唯一的儿子石战军生于1974年,自幼爱好体育,梦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但是,在父亲治沙精神的感召下,1993年从榆林体校毕业的石战军毅然放弃了被选拔到省体育集训队的机会,回到定边帮助父亲治沙。1999年,石战军开始担任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3月12日,为了不耽误春季的植树动员会议,石战军驾驶一辆小轿车从宁夏往回赶,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
    “战军已经走了,再怎么悲痛也无济于事了。我们都要振作起来。”将儿子安葬在沙漠中那片他们父子一起奋战过的林地后,石光银马上召集全家人和公司员工上了林场。
    在石光银的带领下,定边县涌现了一大批治沙造林大户。截止到2007年底,全县已完成重点造林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而这个县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森林覆盖率是3%。
    “过去的石光银总担心栽不活树,而如今他最担心林子卖给谁?”在定边县,知情人告诉记者,“如果把石光银的公司创造的生态价值变现,每个员工都能成为百万富翁。”
    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的高级顾问王礼先教授指出,在我国西部,很多地方都在尝试石光银式的可持续的治沙公司模式,尽管发展的样式不尽相同,但已经摸索出一条可以借鉴推广的路子。
    王礼先教授介绍道,中国人在拯救自己家园方面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联合国荒漠化秘书处高度评价中国在执行《荒漠化公约》防沙治沙方面的成就,而且建议其他的非洲的荒漠化国家到中国来学习。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讲生态就要讲自然力
    关注我们的生态:森林枯荣
    积极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
    维护人口生态共建“幸福社会
    赵学敏:钟情绿色中国的美丽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
    “文明”与“生态”
    当生态成为一种文明
    城市绿化新选择:让本地种回
    宁夏生态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路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