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蒋高明:试论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围之路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蒋高明:试论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围之路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蒋高明    文章来源:蒋高明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31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人工生态恢复方向

        自然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一些仅靠人工恢复难以凑效的地区,如矿山、土壤严重损失的山地以及北方的干旱区以及南方的干热河谷等,必须通过人工扶助扶助才能获得成功。但是,即使人工恢复,也应在在物种、生态因子等方面做到科学规划,从而避免大量金钱的浪费。这里,我们以干旱区造林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最近,英国和荷兰研究人员在印度、波多黎各、南非和坦桑尼亚进行的一项为期4年的研究发现,干旱区造林不能帮助改善水流和防止土壤侵蚀;树木长长的根系反会加剧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树叶和树根会大大增加水分蒸发面积,造成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远多于自然植被。这一观点,国内科学家早就在各种场合下提到过,如已故黄秉维院士就形象地将干旱区造林比喻成“抽水机”,可惜这些科学道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干旱区造林首先必须考虑当时的立地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水分、温度和风速。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其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第三,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自然界有其规律性。如在浑善达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百平方米3-5棵榆树;而人工的杨树林密度高达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第四,人工恢复森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这样的教训我们已经有过很多了。

        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要充分考虑到牧(农民)民的切身利益,发展牧(农)工商经济。以生态小城镇和高效畜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使用资金,以产业化带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以企业行为带动经营方式的转变,以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带动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半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等诸多棘手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转变国家生态治理主导思想。停止干旱区尤其草原造林,将生态建设的重点向生态保护转移,国家投资主渠道要向人转移。

        第二,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涉及许多部门,如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矿产资源、土地、自然保护区等。而在具体的生态恢复中,上述部门必须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国一盘棋。实现上述治理的关键一环是保证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第三,对国家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生态工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对于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超大型人工生态工程,及时进行调整甚至果断停止都不失十分明智的做法。

三、不解决乡村贫困,中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困难重重

        当今的生态退化特点与古代不同,来自人的压力很大。历史上的中国人口一致维持在3000-5000万左右,清朝末年也只有4亿多人,而现在的人口是13亿多。因此,目前的生态退化多因人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引起,如过度放牧、陡坡开荒、采矿、樵采、渔猎等等。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这些活动归结为百姓的破坏,这些“破坏”因贫困而起,生存是第一硬道理。然而,由于不遵守自然规律造成的“破坏”就不能原谅了。一些深层的破坏来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不适宜的地区造林、将复杂的林分改变成单一的林分、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等。这些做法虽然是出于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良好用心,但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使得“事与愿违”,还白白延误了自然恢复的宝贵时间。

        实际上,只要政策对头,即使乡村这样劳动密集型的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也是不矛盾的。这里,我们不妨举山东临朐县的例子。临朐县是山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山区县,总面积1834平方公里,85.2万人。过去一段时间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青山变成了荒山,大河小河断流,古县志上多次描述过的美好景象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不复存在。

        针对这一严重现实,新一届领导班子将生态环境治理列入了重要议程,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态、社会与经济面貌发生了实质的变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实现产业化调整、释放自然力。在认识上,他们跳出了“就生态抓生态”的老路,紧紧围绕转移农村劳动力、减轻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这条主线,以此总揽全局,纲举目张,逐步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生态逐渐好转的良性循环。

        第二,“两集群”吸引农民变工人。2002年底临朐县人民政府提出“以市场带产业、以产业兴市场,围绕铝型材、不锈钢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打造铝型材、不锈钢两个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到目前为止,临朐县铝型材生产企业发展到23家,不锈钢生产企业9家;铝型材市场经营业户发展到220家,不锈钢市场经营业户达到150家。仅铝、钢“两大产业”就成功地吸引了近2万农民就业,他们的身份已由传统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化的工人。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0家,两年新增140家,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仅铝型材产业集群,每增加1亿元的销售收入,至少带来1000个就业机会。

        第三,“三基地”使农产品持续增值。临朐县还在“农产品”上下工夫,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土地价值,鼓励民工离县发展,逐步形成了临朐县的“三基地”:大棚果生产基地、奶牛基地、现代产业工人输出基地。全县每年新栽植大棚果1万亩,目前已发展到3万亩,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大棚果生产基地。按照发展一亩大棚果需2名劳动力计算,全县约计6万人从事大棚果生产。其效益是,一亩大棚樱桃纯收入6万元左右,一亩大棚桃收入8000元左右。目前全县存养量已达5万头,发展奶牛养殖小区150个,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奶牛基地县。奶牛的饲料来自秸秆,全县已建成青贮池3000多个,年青贮玉米秸杆30万吨,14万亩玉米秸杆经过奶牛等牲畜过腹还田,实现了综合利用,秋收时节狼烟四起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临朐已不复存在。目前全县农闲时输出产业工人13万人次,农忙季节10万人次,主要输往日、韩等国家和上海、宁波、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此外,海尔等国内大企业,都有我县输送的高素质员工。这部分人员在外年收入人均大约1万元左右。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的实施,大批山区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加快向城镇和外地转移,过去的农民逐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成为城镇市民。全县人口从2003年开始以每年大约5000人的速度负增长。山区有限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逐年降低,为恢复生态创造了前提条件。封山禁牧3年,一向光秃秃的山上自己长出了树,长出了草。山变绿了,涵养了水源,过去干得底朝天的河床又开始有了长流水。

        生态成为临朐县的一大亮点,生态旅游成为热点是必然的。他们以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大做“山、水”文章,整合山旺国家地质公园、老龙湾、石门坊、黑松林、嵩山等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快资源开发,提升旅游档次。2004年,全县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亿元,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临朐县成功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有两个产业,即大棚果实和奶牛基地仍然是在光合产物上做的文章,寿光蔬菜也是没有脱离农。目前,在农业的光合产物中,我们只取走了其中一半,即粮食,而秸杆白白浪费了,还污染了环境。农民秋天烧掉的是牛肉、是羊肉,是牛奶。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为国家增加大量的牛羊肉和牛奶,国民如果大量食用高蛋白的食品,对粮食的需求就会下降。理论上,秸杆中含有的热量与粮食中是不相上下的,关键一环是通过牲畜转换,即生态上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链接。如果全部利用起来,等于全国粮食增产50%,这比农学家辛辛苦苦地去提高单产其优势不知高过多少倍。中国畜牧的潜力在山东、河南、河北这样的农业大省,而不在内蒙、新疆、西藏这样生态脆弱的地区,他们的初级生产力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2002年,山东畜牧业产值是700亿,而内蒙是112亿,可国家给内蒙的生态治理费用是100多亿。可见,只要我们利用好了农区的土地优势,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以地养地”。中国西部牧区应当转变成发挥生态优势为主,他们产出的畜产品应当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农区的土地潜力有多大呢?2005年,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培训了亩产1400公斤的玉米世界记录,加上秸杆就是2800公斤,再加上一季小麦(籽粒+秸杆)就是4400公斤(66吨/公顷)。其净初级生产力甚至超过了热带雨林(10-35吨/公顷),是草原地区的50-100倍。

        我们祖先反复强调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有科学道理的。“五谷”就是粮食,这一点农学家和农民都强调了;而“六畜”我们重视还不够,六畜中的马、牛、羊和一部分的猪是能够吃草的,这个草的优势是来自农区的秸杆,而非旱区寒区的天然草原。

        秸秆还有别的用途,即用来发电。一个年消耗秸秆约17万吨的发电机组,可增加农民收入约30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百万人的贫困大县将是其可支配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全国的12亿吨秸秆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将产生2100多亿的效益。有此巨大效益,我们为什么还不行动起来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广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
    [原创]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想
    [原创]论生态公路
    [原创]正确认识环境发展中存
    [原创]警惕"在线监测系统"
    [原创]糖价上涨,森林遭殃
    气温变暖是三江源区生态环境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