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蒋高明:试论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围之路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蒋高明:试论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围之路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蒋高明    文章来源:蒋高明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31

 

四、发展循环经济,将污染控制在源头

        “循环”是生态系统的灵魂,自然界中无废物。循环经济就是在生态系统原理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这是人类向可持续发展迈出的可喜一步。实现循环经济,必须从资源生产、资源利用和资源再生三个环节上下工夫。

        首先从生产的源头上实现循环。水、氧气、土壤、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果不加处理排放,或者交一定的“排污费”排放,这对于生产方,可能是很容易的,但对于公众利益其损失是巨大的。因此,生产方必须革新技术,使污染物的排放减量化。要发展经济就要消耗能量,但能量本身是可以转化的,有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之分。地球上的一切可用能量都来自太阳,因此,充分利用以太阳、风能、潮汐、水和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是循环经济的关键。

        煤炭、天然气、石油等是几亿前植物的光合产物,用一点少一点;而秸秆等生物质能则是近一两年的光合产物,只要阳光照耀大地,大地每年都在生产能量且为清洁的能源。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能源,并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将极大地促进环境保护并有利于我国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空气、水、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等在生产过程中是不计成本的,因此,很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城乡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扩大化。如果采取生态补偿机制,领导的环保政绩能够被认可,这样我国的退化生态环境就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可从更宏观尺度上实现循环经济。目前生态修复存在的巨大难度是,自然力被严重压制,人工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然平衡,使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不能循环,造成了“花钱不办事或少办事”的尴尬局面。

        其次是在资源利用过程中找空间。对传统资源利用,还有很大的节约空间,这是因为传统经济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 的,而循环经济则相反,是“三低一高”。我国工业用水占15%,主要污染物通过污水排放,而我们对水的利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可农业用水基本上没有采取节水措施,许多宝贵水资源白白浪费了。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水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形成的。

        第三是资源再生。也可从两处着手,一是在工厂内部循环,二是在工厂外部循环。废水、废气、废渣在排出工厂之前通过技术改造,可使之重新有用,这在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的。美国生物圈二号在封闭住人实验的两年半中,人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都可以重复利用,更何况与外界并非完全隔绝的工业生产。废物在排放到环境之前,还可以转移到下一家工厂里得到利用,这样就增加了可循环的“产业链”长度,如甘蔗制糖后的废渣又可成为造纸厂的原料。当然,最彻底的循环是制造者本身控制的循环,如西方汽车制造的汽车,报废后的零部件重新回到工厂,这是对环境负责到底的做法,今后也应当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经济”本身,只要有利可图,就有人愿在循环的环节上下工夫,建工厂,发展企业。如石家庄实施的种—养—乳产业链条,将秸秆喂牛-产出牛奶-牛粪发酵-出沼气-渣施肥-催玉米-玉米收割-生产秸秆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圈转了起来,就让石家庄一年赚回了了27个亿。转变观念更重要,大家都知道循环经济是个好东西,但具体操作起来要找好突破口,上面提到的能源革命、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以及水资源循环利用都大有文章可做。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和人家拼资源的。然而,大家都清楚在资源方面我们并没有优势——中国人多,一平均就少得可怜了。拿我们的劣势比人家是优势是非常不明智的。生产一亿条裤子才能换美国一架波音飞机,其环境损失要比制造一架波音飞机多得多。当年西方发达国家资源原始积累的时候,是将环境危机是转嫁到他们的殖民地头上的,但我们没有其它国家的“地”可以“殖民”,受污染的只好是我们自己,受害的是子孙后代,甚至就是我们这代人。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的时候解决了环境问题,但我们支持不到那一天。当中国人均GDP3000美元时,环境危机可能夹带着其他社会问题提前来到,我们所取得的那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这些环境危机、社会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中国只有不惜一切地提前解决环境问题,才是根本出路。我们正处在未来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今天的选择,必须面对祖先、面对子孙、面对历史。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总是对立的。日本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我们更差,开始也学欧美传统发展模式,后来撑不下去了,经过深刻反思走上一条独具东方特色的绿色崛起道路,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同时解决了环境问题。还有新兴工业化的韩国,在人均GDP5000美元时利用后发优势提前使环境得以好转。如今,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全部抛弃了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走向生态工业的绿色发展道路。绿色经济就是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走这条“绿色崛起”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是过去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目前中央提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乘这股东风,将环境保护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到处吹想。具体地,笔者认为下述举措是至关重大的:

        第一,坚定不移地把绿色GDP与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各种实践。这是所有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个纲。我们的干部任期间只有四年,在任期里,领导所要作为的政绩中,环境肯定是放在“脑后”的,今后必须提到眼前来。否则,就摘掉他的“乌纱帽”。科技技术本身不是生产力,好的措施不被采纳怎么会成生产力?“科学技术加权力才是生产力”,这一条最适合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目前不是缺少单项的技术,而是将单项技术集成起来并能发挥作用的“乐队指挥”,一声令下还不够,领导必须指挥将环保这台戏唱下去。

        第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政策法规去平衡不同区域的利益分配。像中国西部那样为东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水源、能源、洁净的空气、以及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地方,东部企业必须拿出相应的费用来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西部如果也将本身的环境污染了、生态环境牺牲了,那它向国家要钱的资本也没有了。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政府投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规划,规范开发活动;增加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投入。

        第三,淡化部门利益,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重大工程科学决策的透明度。部门之间互相扯皮,重复上项目,项目考虑的是部门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既造成了严重的财政浪费,又延误了生态治理的大好时机。生态退化最大的问题是土壤的损失,其次是增加了污染物质。无论用什么样的措施,还是什么样的资源开发途径,部门之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核心问题。因为草原和荒漠上有林业局,因此,国家林业局就把经费下达到其下属的草原和荒漠地区林业部门去造林。中国的水资源管理是“水龙八部”(水利部管地表水;国土部管地下水;农业部管农村用水;建设部管城镇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和雨水、污水;交通部管水路运输;国家林业局管湿地;国家发改委管水电开发、水价制定;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管防洪抗旱)!结果是谁也管不好,因为都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在作怪。前面提到在干旱区造林就是明显的只重视部门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做法。如果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上述“八龙戏水”的现象就应当停止。

        第四,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主动参与环保能力差,“光说不练”的占了大多数。要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引导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就环境保护进行社会监督,使一些不知情的公民变得知情;可以使利益集团的谎言暴露在阳光之下。在这方面,媒体的监督功能功不可没。要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提高公民生态保护意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92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广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
    [原创]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想
    [原创]论生态公路
    [原创]正确认识环境发展中存
    [原创]警惕"在线监测系统"
    [原创]糖价上涨,森林遭殃
    气温变暖是三江源区生态环境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