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与“金”的正相关
迎接绿金,中国准备好了吗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同时,中国的碳排放量也在日益上升,面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中国已无法置身事外。与世界上环保领先的大企业相比,或许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全世界对新型绿色技术的需求高涨背景下,有先见的中国企业也许可以抓住机遇,实现“从绿到金”的成功跨越。
在看清楚未来的颜色后,已有部分中国企业有意或无意地将环保思维融入到了自身的发展经营中,或许是为了迎合消费需求,或许是迫于政府法规压力,但无论推动力是什么,他们已经开始在行动。
成立于1999年的新日公司,看准了电动车这个产业发展的大好前景,在后来同行业产品高度同质化、价格战越打越激烈的情况下,始终坚持自己“更科技更绿色”的道路。2002年,中国电动车的市场需求开始爆发后,新日连续三年销量全国第一。
浙江的东客食品公司通过与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将曾经的产品废料——山核桃蒲变废为宝,将其转变成高质量的环保碳及各种环保产品。
而中远物流这样的物流运输企业,也加入了思考环保问题的阵营。如何控制供应链上的碳排放,这是目前许多运输和物流公司需要面对的挑战。2007年,中远物流与IBM开始合作开展绿色供应链优化项目,希望利用IBM优化引擎来解决自身的碳排放和环保问题。通过供应链优化,中远物流一个试点客户企业的仓库和配送中心数量,从64个减少到40个。通过调整仓库的数量和位置、库存的设置和运输方式可以使碳排放总量减少约10%,即每年碳排量可以减少10万吨以上,这相当于少烧44万吨汽油。且按照估算,客户企业的库存量每年可以降低20%,相当于减少2000多万元成本,配送也可以减少大约700多万成本。
与这些企业的行动相对应,中国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是否正在提升?是否愿意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调查研究表明,在有限的溢价范围内,超过8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愿意购买节能产品,即便是在那些说“不”的人群中,有2/3的人表示一旦其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他们也愿意购买节能产品。很显然,消费者已不再只是购买最便宜的或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在一些特定的产品市场中,“绿色意识”正逐渐被纳入他们的决策过程。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