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规划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2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基础设施
    以基础信息库建设为重点,推进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和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现代化城市的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一)建设基础数据库,构筑数字城市的信息基础
    ——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和整合现有的政务信息网络,健全政务网络应用支撑环境和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基础层、平台层、专业层和节点层四个层次,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构建城市数字资源中心,基础层优先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平台层首批建设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平台数据库;专业层由各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建立完善各自的专业数据库;节点层要加快建立各区节点数据库。要明确界定各层次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维护和归档权责,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提高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整体应用水平,全面支持政府部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协同办公。
    ——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建设城市公共服务信息资源体系,将全市的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娱乐、旅游、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和发布公共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综合经济信息资源建设。围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整合支柱产业信息、行业信息、国内外经济贸易动态信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供求信息以及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支持相应的信息服务。重点建设和完善企业资信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面向支柱产业需求的专业化信息系统、面向经济贸易发展的商务综合信息系统,以此构建支撑经济建设和市场运转的综合经济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建设行业数据中心和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整合公共基础数据库,建立和维护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跨平台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安全备份,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社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传统介质存储资料的数字化。“十一五”期末,主要政府部门和事业机构的资料数字化率达到90%,其它机构资料数字化率在2010年前要增长4-5倍,公共服务领域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比“十五”期末也要有较大幅度增长。
    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影视中心、数字化医院要扩大规模、增加数量、提高水平和应用效益。
    (二)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建设一批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1、公钥基础设施建设
    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开密钥技术为基础,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保障我市财政、金融、电力、交通、能源等重要信息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重要领域的信息安全。
    ——根据国家密码管理法规的要求,按照满足需求、方便使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适合我市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密码装备和服务管理体系。
    ——建设区域性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并完善第三方认证机构,积极开发基于数字证书的安全解决方案,推动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加快电子签名的推广应用,确保网上交易和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
    ——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应用中,实施强身份认证和授权许可。
    2、建立信息安全监控体系
    基础信息网络的运营单位和各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或运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自职能领域内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加强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提高对无线电信号的监测能力。建立覆盖我市的全频段无线电监测网,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3、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制度,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纳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及时发现、处置和应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
    ——重点领域和行业进行灾难备份建设,以保障业务连续运作。灾难备份基础设施的选址和规划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提倡资源共享、互为备份、平战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难备份设施建设和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定期进行安全测试和风险评估工作。
    ——建设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平台,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的检测能力,加强对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的检测认证,实现与国际测评认证机构有条件的互认。
    (三)推进下一代网络,建设先进的基础网络设施
    ——建设自动交换光传送网,提高传输速度和带宽。传输网络要逐步向全程全网的智能光传送网演进,在城域骨干网引入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并逐步向城域中继传输网推广,最终发展成为全程全网的智能光传送网。
    ——建设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融合传统电信网与IP分组交换网。遵循“结合现网、注重业务、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发展以IP分组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推进传统电信网与IP分组交换网的融合。
    ——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推进规模商用。移动通信网络在继续提高GSM和CDMA网络覆盖率的基础上,择机建设以IP为核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并进入规模商用。
    ——建设由高速路由器组成的高速节点,结合光纤传输网,加速互联网的高速化,逐步向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构建具有质量保证的、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的多业务承载网络,并为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商用试验平台。
    ——加强宽带接入网建设。坚持“积极推进、适度超前”的总体发展策略,建设可运营、可管理的宽带接入网。继续推广和发展各类数字用户线技术(xDSL)、混合光纤同轴网(HFC)、光纤以及局域网(LAN)等接入方式,同时重点研究和建设宽带无线接入,推广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推进“三网融合”。整合现有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多层面推动“三网融合”。
    二、城市管理
    建设数字城市,完善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应急指挥和口岸通关等专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建立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实现全过程数字城市规划和管理
    ——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维护和更新机制,以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为基础,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以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为基础,对城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分类和地理信息编码,设计全市基础单元网格,构建全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统一规划,建立覆盖全市、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视频监控网络。
    ——利用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建成和完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在内的城市专项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设计、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的规划业务全过程协同管理,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并向社会提供增值服务。
    ——进一步加快全市地理影像、地籍、土地利用以及其他国土资源和房地产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档案数字化,完善更新机制,为土地使用管理和城市住宅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加强土地保护监管、地质灾害预警以及国土和房产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应用遥感技术对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
    ——建立城市建筑、绿地、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专业数据库,实现动态更新和维护;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指挥调度系统、业务流程处理系统和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运用移动定位、遥感遥控等信息技术,推进移动市政管理,提高市政管理效率和水平。
    ——加快地下管网资源数字化,建立地下管网信息库,合理使用城市地下管网,提高全市地下管网的管理水平。
    (五)构建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提升城市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构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联动平台,建立应急处置预案数据库,完善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使用、维护和管理的标准和机制,形成全市协调、协同、协作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
    ——在市应急指挥中心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重点建设、整合资源、远近衔接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全市各级各类资源,形成全市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时的信息获取、快速反应、组织协调和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相关部门的专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建立以危险源、应急预案等各类数据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增强对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应急和救助救灾的能力。
    ——建立统一的110、119、122接处警系统,并与全市应急指挥系统实现联动。
    ——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有线通信、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和卫星通信设施的建设,为各相关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通讯保障。
    (六)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宏观决策能力
    ——遵循“需求导向、供方响应、协调确认”的原则,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按需共享。将政务信息分为强制共享类、条件共享类和不予共享类三种类型,列入强制共享类的必须无条件、无偿提供给所需机关单位共享,列入条件共享类的可按设定条件提供给指定的机关单位共享,列入不予共享类的应当有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其他依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列明共享信息的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共享范围、更新时限等。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纳入电子监察范围。
    ——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加强系统的安全保密功能建设,使其符合传递机密以下公文信息的要求。推进机关之间的协同办公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协同办文及跨部门业务全程网络化办理。
    ——建设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不断完善发改、统计、财政、金融、投资、税收、经贸、科技、规划、建设、房地产、交通、物流、国际贸易规则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整合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各类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推动相关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有效性和科学性。
    ——建立网上决策咨询平台,对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重要工程、重大政策法规等,通过网络实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的参与,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进一步完善“深圳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系统”和“公务员之窗”,使之成为各级领导获取决策参考信息和党政机关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内部信息的发布平台。各单位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应同步规划与决策服务系统和“公务员之窗”的互联互通。
    ——完善和拓展行政行为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政府采购、信访处理等政府主要行政办公业务进行电子监察,督促各政府部门梳理业务流程,规范行政审批的权限、方式、程序、时限和收费,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不断完善行政责任体系。
    (七)推进数字环保,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建设城市环境在线监测、环境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环境监测、生态监察、电磁辐射、机动车排污检测等业务数据收集、处理、加工的网络化管理。
    ——建立城市陆地和海洋生态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对生态环境实时监管,提升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环境安全和污染源事故处理的能力和水平,为市民参与城市生态保护、环保与环卫行动及其监督提供服务。
    (八)加强公共安全和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模式
    ——利用全市统一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视频监控网络,构建全市电子防控报警系统。
    ——推进政法信息网的建设,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政法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建设政法应用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提高政法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深入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在全市建成完备的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综合的公安信息资源库、高度集成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
    ——加强以公安情报信息系统为龙头的应用系统建设,建立情报研判、预警、反恐、经济安全、禁毒等公共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有效预防、控制和打击犯罪。
    ——应用全市标准地址信息,逐步实现各应用系统地址信息的规范管理;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对全市实有人口和出租屋的有效管理。
    ——整合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税务、综治办等部门与人口相关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包含人口基本信息、扩充信息和应用共享信息三个层次的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和完善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基本建成全市人口基础数据交换平台,提高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和管理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外来工和流动人员提供便捷服务。
    (九)完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提高交通运行管理水平
    ——建立城市交通监控网络,动态监测交通流量,实现区域道路联网监控;建设车辆导行系统,完善道路交通管理及控制系统,提高交通监控和疏导能力。
    ——建立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制定标准,整合与交通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的信息,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参考,为交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运营和市民出行提供便利服务。
    ——建立交通数据库,完善系统体系和检索主题,形成系列数据和分析系统,为运政管理和城市交通规划提供服务。
    ——推广行车和停车一卡通,扩大应用范围,提高收费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效率;完善交通规费智能化征收系统,方便市民缴费。
    ——建立城市交通信息采集、传输、发布平台,完善公交出行导向信息系统。建立公交计算机图文管理系统,推动公交电子站牌的应用,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发布交通电子地图,提供准确的交通运行信息。
    ——全面推广客运电脑联网售票调度系统,实现网上售票。
    (十)推进口岸和海关管理信息化,加快电子口岸“大通关”进程
    ——建立覆盖深圳陆、海、空口岸及二线检查站的信息网络,实现口岸之间、查验部门之间、查验部门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查验部门与通关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口岸查验各服务单位的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共享,基本实现口岸通关无纸化。
    ——完善口岸管理综合信息网络,实现与香港口岸管理部门的信息联网和口岸全方位运行监控。
    ——建成深圳电子口岸“大通关”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加强监管,方便企业。
    (十一)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建设工商(物价)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大力推进企业登记注册、企业监管、商标、广告、合同管理、消费维权、公平交易执法、价格管理、价格监督检查等各项业务的全员、全面、全过程信息化,提高工商物价工作现代化水平。
    ——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和特种设备安全电子监管,建立质量监督专业数据库群,进一步完善产(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特种设备、标准化、计量、行政执法等5个主要业务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政府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数据中心及工作平台,实现完整的市场准入、监督检查、检测管理、案件管理、信息公示等业务管理功能,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立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建设农产品安全管理数据中心、蔬菜水果质量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和肉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指导生产和消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公共服务
    以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深化电子政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基础,多种技术手段相补充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旅游等便民利民的信息化公共服务;推进社区信息化,使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市民生活,贴近市民需求,营造和谐社区。
    (十二)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创新政府服务模式
    ——推动政务信息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信息公开的责任和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平台,确保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公开。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政府公众网站的改造升级,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政府各个部门服务的“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梳理、优化审批业务和办理事项,切实推进网上办事和审批,设立政府网上新闻发布室,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信访、网上听证、网上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使政府公众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服务平台、政府信息发布的窗口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发挥政府在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上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促进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建设公共服务呼叫中心,负责处理社会公众向各机关单位的咨询、投诉、批评、建议、求助等来电,使政府公开电话服务范围覆盖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部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24小时不间断服务。
    (十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环境
    ——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
    ——优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招生就读、名校名师等教育信息服务。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逐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利用网络优势,大力提升网上教育平台的功能,推动网络教育应用,为市民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十四)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建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保障信息网。
    ——实施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工程。
    ——建立全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库,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就业与失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与偿付。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劳动保障业务流程,整合、改造社会保险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
    (十五)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医疗卫生数据中心,构建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益。
    ——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管理和决策水平。
    ——建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向公众发布公共医疗卫生信息;将服务平台延伸至街道和社区,为广大市民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人群提供医疗和疾病预防保健服务。
    (十六)加强先进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形成网上正面舆论主流;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
    ——面向市场,营建良好的文化信息产业环境,推动信息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
    ——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工具,搭建公共文化创新平台,营造文化原始创新的信息化环境。
    ——利用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建立旅游电子地图,整合旅游信息资源,加强与完善旅游、休闲、娱乐等网站建设,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衣食住行、购物及康体娱乐信息,实现旅游网络化服务。
    (十七)建设信息化社区,方便市民生活
    ——建设与完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联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网络平台;建立开放式的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各类社区信息资源,形成社区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
    ——逐步推进电子政务各垂直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将政府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信息平台的统一化、简易化和高效化。
    ——加强便民服务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网站、信息服务自助终端、多功能金融服务终端、社区服务电子告示牌等便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推广新建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和已建小区的信息化改造,实现宽带到户。普及火灾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各类公共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
    ——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推进购物消费、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保、家政服务等网络化应用服务,促进信息化进入社区与家庭,让市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十八)推广IC卡的多领域应用,满足人民生活发展需要
    ——拓展基于智能卡技术的公共信息服务。以智能卡为服务登记、记录与获取信息介质,提供集成化、简便有效的社会公共服务。
    ——推进区域交通卡融通,实现与香港、珠三角地区互连。
    ——开展欧洲标准的IC信用卡(EMV)迁移工程。
    ——促进市民卡工程建设,推进银行卡、社会保障卡、交通卡的一卡多用。
    ——推广电子标签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产业和经济
    通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拉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突出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改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九)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创信息产业新优势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集成创新,突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在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集成电路、应用电子产品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研究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增创具有产业特色和发展机遇的竞争优势。
    ——优化产业环境,大力发展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等优势信息产品,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能力、拥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确保深圳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国家级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和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形成以信息安全芯片设计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链。
    (二十)突出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优化信息产业结构
    优化信息产业结构,突出发展软件业和以数字内容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良性互动和均衡发展。
    ——软件业。面向应用需求,面向国际软件市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数字内容服务等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和信息安全软件,将深圳打造成我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
    ——通信服务业。利用网络智能化,软交换规模商用的契机,加快实现业务转型,发展电信增值业务;积极开展网络视讯和无线增值服务,促进文化信息产业发展;全面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发展交互式数字电视,推动移动电视应用;促进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规模化发展,提高互联网普及率。
    ——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业。鼓励政府、企业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大力推进以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为模式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公共服务、电信、物流、汽车电子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咨询服务业。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内容专业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扶持信息化建设中规划、设计、监理、评估和培训等专业信息咨询机构的发展,推行国际化、标准化的行业规范,加快信息咨询业的产业化步伐。
    ——数字内容服务业。围绕3G、NGN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实现与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探索信息内容服务的新模式;建设以海量存储为中心的媒体资源库,大力发展交互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与掌上电脑(PDA)、汽车、手机等形式的移动电视广播相适应的数字内容服务;开发文化、新闻、娱乐数字内容资源,鼓励创意,发展动、漫画和游戏产业,支持走向国际市场;组织完整的数字内容系统配套,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产业规律,推动数字内容的产业化。
    (二十一)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智能化和商务电子化。
    ——加强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促进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关键部门的数据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推动业务流程变革,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竞争力。
    ——完善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传统运作模式,大力推广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活动。
    ——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支撑环境和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技术平台,资助中小企业建设网站,资助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二十二)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电子商务普遍应用
    ——完善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认证体系,规范数字证书认证机构的管理;推进电子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安全、快捷、方便的在线支付平台;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并提供在线信用信息服务。
    ——推进电子商务重点应用。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金融、物流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交易的优势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推进电子报税、电子报关、网上证券、网上购物和智能卡应用,推动移动商城、手机认证、手机支付和面向个人消费的电子商务应用,促进电子商务融入社会和市民的生活。
    ——改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营造公平、公正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
    ——积极参与国际电子商务重要规则、条约与示范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技术合作,实现国际互认,推动市场融合。
    (二十三)推进金融信息化,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并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体系;推广网络金融、移动金融、自助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型金融服务;推进信用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快个人信用系统;推进银行卡联网通用。
    ——重点推进金融机构管理决策信息化、科学化。推进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立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监控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联合监管的信息共享体系。
    ——加快实现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金融网间互连平台,加快建设财政、税务、银行、国库、海关、外汇等横向一体化联网系统。
    ——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信息化与国际金融接轨。
    (二十四)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作业模式,改造和优化物流流程,积极探索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流信息化系统与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对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提升深圳物流产业的整体效益、规模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跨部门、跨行业、多应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沟通企业与政府部门、海关、物流区域及海内外物流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换枢纽,按照统一的数据规范和业务模式,实现系统的流程监控、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国际物流电子通关,在物流公共信息查询、全程货物跟踪管理、行业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撮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建设和整合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与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六大物流园区发展相配套的、有针对性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整合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全面支撑各物流区域的运作,提升物流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重点研究与信息化相关的编码、数据交换格式、数据接口等基础及应用标准。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技术、装备和应用软件。重点开展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针对管理需要的物流应用软件,实现各种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杭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南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从大禹治水到黄河断流探索中
    威海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规划
    茂名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