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技术 >> 正文

创立低碳技术的中国版国际标准

发布日期:2010/8/12 15:22:39 作者:杨剑 出处:文汇报

  对中国低碳技术和设备市场“被占”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技术标准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着市场边界和围墙的角色。要防止中国低碳技术市场“被占”,就必须迅速建立低碳产业的中国技术标准平台,而且要努力把中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

  奥巴马当上美国总统之后,力图把低碳变成经济。

  西方人理解中的“经济”二字,并没有“经时济世”的含义,而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如何掌握世界财富分配的权力。奥巴马看好低碳技术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潜力,正如美国学者卡特·戈登在一份专题报告中所说:“今天的低碳技术变革,代表着明天的工作岗位和GDP增长。它将给美国带来一系列战略利益,从气候稳定到能源安全,再到经济繁荣。”其实西方各国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紧盯着全球低碳技术和设备市场,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市场。

  而中国,应当更加积极地谋划自己进军低碳市场的方略并赶快行动起来。

  美国想复制“信息技术发财模式”

  奥巴马希望,以发展低碳技术来复制当年信息技术给美国带来的发财奇迹。

  在克林顿主政时期,美国的企业和政府联手打造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美国力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美国企业垄断了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硬件和软件的核心部分的生产和供应。许多发展中国家花钱买美国技术和设备建造连通国际的信息高速公路,实际上是在帮美国扩大市场——美国企业通过控制信息技术产品的兼容性等技术标准,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定期升级,排除竞争对手,迫使已被锁定在其系统中的用户再三购买升级产品……美国以此重新分配世界的资源和财富,造就了自己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

  现在想用低碳技术了。其实,如果真的要拯救地球、解决全人类的困境,西方发达国家有义务以非赢利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所需的技术,也应提供资金支持。但他们坚持利用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推进“绿色经济”,可见并不害怕这样做会延误拯救地球的最佳时期,他们要的是市场。

  对中国市场“被占”的担心并非多余

  对中国低碳技术和设备市场“被占”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担心之一,是中国在没有准备好自己的技术的情况下,要大幅度减排,便只有购买技术先行国家的技术和设备一途,这必然导致市场的让出。在低碳技术研发的起点上,中国和西方大国的水准相差不大;但如果我们仅有分散的自主创新,没有量产、没有知识产权、在制定国际技术标准时没有话语权,最终我们不仅无法进军世界市场,而且连本土市场也会失去。

  担心之二,是国际压力正迅速形成。西方国家正利用技术优势和在国际机制中的权力,特别是在世贸组织和国际性技术标准组织中的权力,试图主导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转型。西方国家要我们的两项承诺,一是减排承诺,一是知识产权承诺。在我们自己的技术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这两项承诺“叠加”,结果就很可能是本土市场的失守。

  担心之三,是国内低碳工程“政绩化”的不良影响。现在不少地方的政府都还没把低碳技术搞明白,就开始为“绿色形象工程”花钱,包括出国采购。如此轻率盲动,会不会出现各国技术和技术标准在中国的又一个“大拼盘”?对低碳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后续建设和升级换代——如果我们受制于国外的技术标准,即使将来自己有了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也可能因不能兼容而用不了。同时,我们必须建立整体的技术平台,而不能只做单个的零散的技术创新。

  迅速建立中国低碳产业的技术标准平台

  技术标准在全球市场上扮演着市场边界和围墙的角色。要防止中国低碳技术市场“被占”,就必须迅速建立低碳产业的中国技术标准平台,而且要努力把中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

  中国拥有巨大市场,有潜在的研发能力和量产能力,中国的崛起正提高着国际谈判能力,这三方面优势为我们在低碳领域创立国际技术标准提供了基础。

  我们要以长远和全局的眼光规划好低碳产业发展,应集中力量制定统一的技术攻关计划,同步实施创新战略、产业化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特别要支持低碳技术设备制造企业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占领市场的战略。

  建立中国低碳产业的技术标准平台可以分几步走。首先,由于低碳技术不像信息技术那样有明显的网络特征,对兼容性要求不是非常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建立中国技术标准的机会。

  其次,根据中国科技新的发展纲要,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技术标准的出口国。其中,低碳技术标准的输出应是一大重点。一方面,要在国际技术标准组织中力推中国标准;另一方面要鼓励西方主要生产厂家以中国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让中国标准借助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两个车轮进占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进而成为国际标准。

  第三,要开展技术标准的国际合作,可根据中国利益、利用自己巨大市场的优势,在国际上选择合作伙伴建立技术标准同盟。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