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生活 >> 综合 >> 正文

营造社区“绿细胞”

Eedu.org.cn 作者:唐慧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16
摘要: 雨水不断得到收集利用并滋养着花园中的花草蔬果,闻香而来的蝴蝶蜜蜂等生物在此栖居安家,成为小区孩子别样的自然乐园。


 

本报特约撰稿唐慧

在北京市朝阳区华展国际公寓社区,有一个异于其他地方的角落:捡来的旧沙发、废弃马桶“变身”美美的沙发、马桶艺术作品,几十台空调外挂机“构建”出雨水收集系统的骨架,过度铺装的水泥地面有了“接纳”水分回渗的能力。这一个个“顺天应人”的举措,使得这个角落成为林立高楼间的一个“绿”细胞:雨水不断得到收集利用并滋养着花园中的花草蔬果,闻香而来的蝴蝶蜜蜂等生物在此栖居安家,成为小区孩子别样的自然乐园。

这是数百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设计师高健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两年多来,他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通力合作,联合社区居民共同发掘社区环境问题,并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讨论、描绘愿景、协力行动,“营造新社区,共创新生活”,不仅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更形成了可复制、可学习、可传播的模式。

2016年10月,高健负责的“营造海绵城市社区细胞”——盖娅生态花园项目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社区实践奖”。“这是对我们公民生态行动的肯定,让我很有成就感。”高健说。

智慧的改造

高健的试验田,是一块只有4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铺满水泥,寸草不生。但他的心中,却勾勒着全中国的草图。

当下,中国大多数城市社区存在大量不合理的、消极的灰色空间,影响了自然的生态循环和能量流动,“城市看海”现象频频出现。

国家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使雨水从原来的“末端集中异地处理”化为“源头分散就地处理”,从而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雨洪管理,应对城市缺水问题和城市中暴雨带来的内涝灾害。

在高健看来,不只政府部门和市场力量可以通过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水体修复、绿化改造等手段参与进来,社会公众也可以从微观层面进行社区实践。

“完全可以通过举办社区学习课堂,针对社区场地特点,设计建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公众参与共建社区绿细胞,减轻政府的治理压力。这正是参与式设计的核心理念。”高健说。

从2014年6月开始,高健设计了一系列针对废弃物再利用、雨水利用、生态建造等主题的“设计工作坊”“生态工作假期”“生态建造课”等活动,在华展国际公寓社区展开了教授。

活动不设置任何硬性标准,只要认同“自然之友”或者“海绵城市”社区营造理念的人,都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报名参与。这打开了更多人了解生态环境设计理念的窗口。曾有一对来自上海的夫妇专程来“步道工作坊”学习,通过学习实践,在分享环节中,本身就是城市规划工程师的丈夫感慨地说,做了20年的城市规划,还不如亲手铺设的1米多步道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我们的工作坊提供公民学习的机会,他们参与设计改造的行动过程,即是很好的公民生态教育过程。我们也和参与进来的人一起学习。”高健用“共知共行”描述专业设计团队与社群的关系。

在观望中收获“成就感”

社区实践避免不了和物业及左邻右舍进行沟通与协商。活动之初,正值夏日,高健团队和邻居们制定了“规则”,只在协定好的时间段内使用有声响的工具。

“住在二楼的阿姨每天都在观察楼下我们这群人在做什么。”高健笑说。直到有一天,阿姨发现被改造的地方变漂亮了——从二楼窗户往下看不再是一片水泥地,而是一片花草,阿姨开始理解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后来,那位阿姨常常带着小外孙在花园中玩耍,当雨水收集系统中的雨棚坏了之后,还主动自费买来彩钢板修理。

学习实践工作坊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设计中,而高健期许的,远不仅是一次工作坊的成果与肯定,而是“需要时间去见证的种子的成长”。

一个自然名为“小熊”的小朋友曾多次参与到工作坊中。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经常关注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2015年端午节,小熊在东樊各庄村参加了三天两夜的雨水收集工作坊活动后,便开始思考如何重新设计自己家里的露台,以便于收集雨水,在周围形成种植的区域。

因为没有专业的工具,小熊便用自己的乐高玩具制作了一个模型,模型质朴却不失专业,关键是“雨水分散收集”的理念在这个制作过程中被层层强化和传达。想起这件事,高健不由自主地笑了,他认为这正是自己开设工作坊的长远意义——启发儿童内心的意愿,让参与式设计的种子在他们的内心自然地生长,“工作坊乃至整个项目都是一次互助陪伴式的成长”。

和人交往看到更多可能性

自从参与式设计从 1960年在英国逐渐兴起,这个针对学校、小区、村落等社区性质的场地设计方式,正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同道中人的认可。

“也许目前发展比较缓慢,但是第一步已经发芽了。”这个过程中,公众的力量让高健倍感信心,尤其是基于社会组织的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使命及兴趣爱好的公众。

自然之友的平台让高健能够凭借其稳定的社群基础进行实践。 “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保护自然的价值观,以及推动绿色公民社会氛围形成的共同理想,所以我们实践起来基本没有太多的外力阻碍。”高健说。自2011年加入自然之友团队后,高健越走越稳,从最开始为打工子弟小学建设绿色校园、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浙江自然小学教育改革,一步步深入理解场地使用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理解参与式设计的真正涵义。

“公众有能力总结理论框架、梳理意义主题、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沟通机制等,甚至为公益组织提供比较合理的操作框架。”在高健看来,公众参与到社群中会给环境的改善带来更多可能性,但他坦言,目前还只是局部探讨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我们要让公众参与设计的氛围自然地生长,希望将这样的模式扩展到更多区域,解决更多社会问题。”

目前高健正与浙江龙游县教育局、上海蒲公英图书馆合作在龙游县的一个乡村小学做教育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社区实验成果。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