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治理雾霾 科技正待发力

Eedu.org.cn 作者:周一平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3/10
蓝天乍现,今又雾霾。
 
“你认为雾霾怎么治?”连日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几乎都被问及同样的问题,雾霾治理已然成为全民热议的最大内政之一。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今年的两会,雾霾治理被首次写入政协报告。而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入防治大气污染,以雾霾频发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
 
这份报告,恰与半月前的“雾霾围城”相呼应。自2012年冬季始,雾霾的幽灵不时闪现。
 
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一次次铺天盖地而来的PM2.5,让人意识到,在流动的空气污染面前,不管身在何处,我们已然无可逃避。根治灰霾,已刻不容缓,但我们靠什么来消除雾霾?
 
“大气污染防治成为国家重要和紧迫的战略需求,全院要高度重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的研究,参与的研究所和科研人员要进一步提高责任感,增强紧迫感,切实承担国家战略科研力量的历史责任。”日前,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题工作研讨会上作出了这样的回应。
 
毋庸置疑,根治雾霾,亟须科技的力量介入。在宏观层面,国家需要从工业布局、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等方面进行调整,但具体到每一个针对雾霾治理的措施,“无科技则难言成功”。加快产业调整,需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并对传统生产企业的工艺进行改进;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固然可以通过摇号限行加以控制,但也需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缩减工业燃煤和火电,更须对煤炭进行脱硫处理,并尽快发展新型替代能源……可以说,要将空气中的PM2.5的含量尽可能降低,让雾霾散去,蓝天重现,科技大有可为,科学家大有可为,中科院大有可为。
 
根治雾霾,中科院义不容辞,更责无旁贷。作为科技国家队,中科院一直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以持续不断的科技成果,报效国家,服务民生,造福民族。回望中科院建院6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致力于“苟利国家生死以”、“一生长为国家忧”的编年史。从“两弹一星”的光荣绽放,到“嫦娥奔月”计划的顺利进行,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几乎都有中科院人的身影闪现其中。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面前,中科院人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始终引领着中国科技界的发展,并圆满地完成国家赋予的每一项使命。如今,在国家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下,在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当下,中科院理应承担起雾霾研究与治理的领头羊、排头兵、主力军的角色。
 
根治雾霾,中科院勇于担当,且能够担当。在应对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方面,中科院历来有着丰富的研究积累。同时,中科院也是最早启动雾霾专项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2012年11月,经过两年多的酝酿研讨、分期分批多层次的论证和咨询,中科院率先启动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B类)“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这一专项集中了中科院从事大气灰霾研究实力最强的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优势力量,堪称雾霾研究的“豪华之师”。
 
根治雾霾,中科院努力不懈,且已有建树。去年2月,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在基于京津冀区域15个PM2.5监测站数据监测分析的基础上,率先得出机动车、燃煤等人为污染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元凶”的结论。今年3月,中科院主办“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进一步明确北京大气灰霾污染主要形成于周边工业燃煤污染的排放输送,加强于本地机动车交通污染排放(包括交通道路扬尘)。中科院专家对雾霾成因的科学分析,将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并去除公众对雾霾存在的种种误解。
 
当前,中科院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雾霾监测站。目前已在全国布设了由40个站(点)组成的大气污染化学联合观测网,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中科院将继续完善观测体系,并将利用立体观测、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手段,开展大型联合观测研究。
 
此外,中科院还在生态中心成立了整合现有相关研究基础条件和设施、集研发与系统集成为一体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基地——“大气污染控制中心”。其研究方向包括大气污染物源辨识;大气污染数值模拟与协同控制方案;污染物监测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重点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雾霾并非中国独有现象。19世纪,英国伦敦曾经发生严重的空气污染现象,严重时一天之内近千人死亡。上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也曾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老年人大批死亡。国外的经验表明,治理雾霾一般需要30年的时间。中国的雾霾治理也许无须30年,但在短时间内,公众应当理性看待雾霾。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空气中累积的大量污染物,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正如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贺泓所言,“我国雾霾成因复杂,雾霾治理需要一定时间”。在应对雾霾上,我们既要对科学家保持信心,也要保持一定的耐心,二者缺一不可。
 
飞机的发明让日行千里成为现实、青霉素的问世让更多的伤者能够康复、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共享信息时代的便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技创新的力量,无数次解决了人们的困扰,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每一次重大的人类危机,几乎都会促使一些伟大的科技发明出现。毫无疑问,大气灰霾是当前国家与社会公众面临的一大困扰。但回望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科院的灰霾研究,在未来能够取得新的突破;中国的科研人员,有能力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作出自己的科技贡献,向公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人有能力通过综合手段驱散雾霾,重现“美丽中国”。
 
鼓声若响。中国的科学家,在征服雾霾的征程中,已悄然上路。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