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天灾降临,发展中国家缘何受创更重?

Eedu.org.cn 作者:祖藜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里氏7.8级的特大地震毫无征兆地暴发在中国四川省,截至5月15日21时28分,中国官方网站公布的数字显示,已有1.9万多人死亡,估计遇难人数在5万以上。而就在10天之前,5月2日在缅甸登陆的一场被称为“纳尔吉斯”热带风暴,业已夺去缅甸逾10万条生命。
  自然灾害对发展中国家伤害更重
  在从天而降的自然灾害前,人类的确无能为力,中国与缅甸,也不得不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但回顾2005年发生在美国南部地区的“卡特里娜”飓风灾害,2004年发生在日本新潟的7级地震,我们不难发现,在相似的自然灾害前,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承受更重的损失。
  2004年,日本新潟发生7级地震,造成40多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1995年日本神户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
  2005年发生在美国南部地区的“卡特里娜”飓风,尽管造成了1069人死亡和百万人无家可归,但这组数据与缅甸热带风暴的死亡数字相比,依然呈现出一个严峻现实——如果单就其造成的伤亡数字和损失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自然灾害后,损失更为惨重,面临更大困境。
  仅靠自救无法减轻发展中国家灾情
  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大范围的防灾减灾网络,没有一个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导致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公众无法知情,而只能依靠个人力量自救。在缅甸风暴灾害中,就出现了灾区人群对热带风暴认识不够,转移不及时的问题。
  此外,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分布稠密,且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一些国家甚至连城市道路都未修建起排水管道,交通管网也不发达,如果灾区出现疫情,发生水体污染事件,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次中国地震的震中地区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损失惨重,也正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震导致的泥石流、道路崩塌封锁住了救援通道,给救援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发展中国家亟须提高防灾意识
  预测地震目前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只能在提高防震意识、增强抗震能力上下功夫。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防灾意识尤为重要。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防震宣传教育上做得远不及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较多,普通百姓仍然习惯于将养家糊口放置首位,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灾难防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确实做得不够。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但日本在经历多场强震之后,依然可以将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日本人较强的防灾意识。日本人每年都要参加各种防灾训练,在日本各地的学校建筑上都可以看到“避难设施”字样。
  抵御天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2006年8月,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日本、中国等17个国家的救援部队在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了联合地震救灾演练,这也是救援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亚太地区的一次国际合作。
  尽管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加强防灾合作的必要性,但在各国的国际防灾减灾合作中,大多数发达国家仍把建设自身的防灾减灾网络放置首位,关注自身所在地区的天空、海洋和异常天气,对于国际合作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由于发展中国家在防灾减灾中,仍然处于国际弱势地位,发达国家应多施以援手。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综合因素,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无减。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他们的承受能力。同一个地球,共一个蓝天,希望世界各国都能抛弃制度、文化的差异,团结一致应对自然灾难的挑战。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Tags: 自然灾害,地震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