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抗旱治本良方何在?

Eedu.org.cn 作者:陈谦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2-17
  新年伊始就迎面而来的旱灾再一次昭示出加强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的重要意义。
  当前,严重的旱灾对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又一个重大考验。截至2月12日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全国耕地受旱面积比高峰期减少了3111万亩,作物受旱面积减少3097万亩。但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仍高达1.3亿亩,其中重旱3659万亩,有480万人、249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我国夏粮主产区的干旱形势依然严峻。
  抗旱,成了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必须肩负的又一项重任。
  造成旱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雨雪偏少、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等气象和自然因素外,用水效率低、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等人为因素也是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次发生大旱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恰恰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同时,我国目前在用水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权威资料显示,我国约有60%的城市供水紧张,而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一般都在15%以上,高的超过30%。与此伴随的是,日常生活用水方面不注重节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甚至是地下水被抽取用来洒马路、冲厕所、洗车、洗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抗旱救灾的工作十分艰巨。
  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倡导节水型社会建设,在一场大旱面前,日益凸显出重要性。但我们在强调上述措施的同时,还应该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形势紧迫。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就中国的水资源形势而言,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抗旱压力增大的众多原因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质型缺水。严重水污染引发的水质型缺水,不仅使我国本就匮乏的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断扩大的需求面前捉襟见肘,使抗旱形势雪上加霜,更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科学调水、节约用水固然重要,全力治水同样不可或缺。而且从某种角度而言,全力治水是科学调水、节约用水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抓紧水污染治理,不全力推进污染减排,科学调水和节约用水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沦为纸上谈兵。
  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水质型缺水,给许多地方带来了发展的阵痛和持久的隐患。
  今年大旱的几个地区大多属于我国重要河流和几大重点流域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面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状况,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污染治理亟待进一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污染减排任务繁重。而长江流域由于沿岸地区快速发展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和水土流失问题,导致生态屡屡受伤,水质恶化已经使地处下游的城市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中国的几大重点流域,长年来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而这一状况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这样的状态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给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
  水质型缺水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由此可见一斑。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大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成为必然的选择。惟有通过全力推进污染减排,才能保护和增加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储备,使我们能够拥有足够的清洁的水,确保从容应对旱灾、渡过难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喝上洁净的水,社会经济发展能拥有足以支撑的基本生产要素。
  水污染和水短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几乎互为因果:缺水造成污染物难以被稀释,水污染又破坏了有限的水资源,极大地恶化了缺水问题。缺水是我国的国情,在这样的国情下,如何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而要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必须首先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点,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所在。严峻的形势警示我们,必须以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为抓手,不断削减排污总量,扩大可用水量;积极推行“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思想与措施,保护和改善流域整体系统的生态环境,以长期涵养充足的水资源。治水,才是抗旱保水的治本之策。
  抗旱挑战着我们的能力,考验着我们科学配置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水平。
  抗旱更要求我们未雨绸缪,以推进污染减排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彻底解除后顾之忧。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